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4页 |
1.1 枯草芽孢杆菌概述 | 第15页 |
1.2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概述 | 第15-31页 |
1.2.1 枯草芽胞杆菌表达系统的特点 | 第15-16页 |
1.2.2 枯草芽胞杆菌表达宿主 | 第16-18页 |
1.2.3 枯草芽胞杆菌表达系统的载体 | 第18-20页 |
1.2.4 枯草芽胞杆菌表达系统的元件 | 第20-26页 |
1.2.5 枯草芽孢杆菌蛋白质分泌机制 | 第26-29页 |
1.2.6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的应用 | 第29-30页 |
1.2.7 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1.3 本论文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31-34页 |
1.3.1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31-32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第二章 B.subtilisATCC6051宿主的构建及其表达特性、胞外蛋白组学的研究 | 第34-60页 |
2.1 引言 | 第34-35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5-40页 |
2.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5页 |
2.2.2 菌种和质粒 | 第35-37页 |
2.2.3 主要试剂 | 第37-38页 |
2.2.4 所用引物序列 | 第38-40页 |
2.2.5 细菌培养基 | 第4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40-47页 |
2.3.1 细菌的培养 | 第40页 |
2.3.2 质粒的构建 | 第40-44页 |
2.3.3 枯草芽孢杆菌的转化 | 第44页 |
2.3.4 枯草芽孢杆菌基因缺陷菌株的构建 | 第44-45页 |
2.3.5 枯草芽孢杆菌的发酵培养 | 第45页 |
2.3.6 枯草芽孢杆菌基因缺陷株的胞外分泌蛋白分析 | 第45-46页 |
2.3.7 蛋白表达重组菌株的培养 | 第46页 |
2.3.8 酶活测定方法 | 第46-47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47-59页 |
2.4.1 B.subtilisATCC6051生长特性及宿主的构建 | 第47-50页 |
2.4.2 B.subtilisATCC6051宿主胞外分泌蛋白谱的研究 | 第50-55页 |
2.4.3 B.subtilisATCC6051宿主表达特性的研究 | 第55-5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三章 基于转录组数据对芽孢杆菌中不同类型启动子的研究 | 第60-86页 |
3.1 引言 | 第60-61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1-65页 |
3.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61页 |
3.2.2 菌种和质粒 | 第61-63页 |
3.2.3 主要试剂 | 第63页 |
3.2.4 细菌培养基 | 第63页 |
3.2.5 所用引物序列 | 第63-6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65-69页 |
3.3.1 细菌的培养 | 第65页 |
3.3.2 RNA-seq样品的制备 | 第65-66页 |
3.3.3 cDNA建库及测序 | 第66页 |
3.3.4 RNA-Seq数据的拼接及基因表达情况 | 第66页 |
3.3.5 RNA-seq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6页 |
3.3.6 质粒的构建 | 第66-67页 |
3.3.7 启动子筛选菌株的构建及培养 | 第67-68页 |
3.3.8 启动子的序列分析 | 第68页 |
3.3.9 强启动子的应用 | 第68页 |
3.3.10 酶活测定方法 | 第68-69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69-85页 |
3.4.1 RNA样品的制备与分析 | 第69-70页 |
3.4.2 基于RNA-Seq数据对三株芽孢杆菌的分析 | 第70-75页 |
3.4.3 芽孢杆菌不同类型启动子的研究 | 第75-82页 |
3.4.4 强启动子的重组表达效率的研究 | 第82-8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四章 Sec途径类型信号肽的分泌效率研究 | 第86-103页 |
4.1 引言 | 第86页 |
4.2 实验仪器和材料 | 第86-88页 |
4.2.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86页 |
4.2.2 主要试剂 | 第86页 |
4.2.3 细菌培养基 | 第86-87页 |
4.2.4 菌种和质粒 | 第87-88页 |
4.2.5 所用引物序列 | 第88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88-92页 |
4.3.1 菌体的培养 | 第88页 |
4.3.2 质粒的构建 | 第88-90页 |
4.3.3 信号肽重组菌株的构建 | 第90-91页 |
4.3.4 酶活测定方法 | 第91页 |
4.3.5 信号肽的分析 | 第91-92页 |
4.3.6 高效分泌信号肽的应用 | 第92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92-102页 |
4.4.1 枯草芽孢杆菌信号肽筛选载体的构建 | 第92-93页 |
4.4.2 Sec类型信号肽对BgaB分泌效率的研究 | 第93-95页 |
4.4.3 信号肽LytF对不同外源蛋白分泌效率的研究 | 第95-97页 |
4.4.4 Sec途径类型信号肽对proMTG分泌效率的研究 | 第97-98页 |
4.4.5 Sec类型信号肽对AmyM分泌效率的研究 | 第98-100页 |
4.4.6 信号肽AprE对不同外源蛋白分泌效率的研究 | 第100-10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五章 转谷氨酰胺酶酶原在枯草芽孢杆菌中高效表达的应用研究 | 第103-111页 |
5.1 引言 | 第103页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03-104页 |
5.2.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03页 |
5.2.2 菌种和质粒 | 第103页 |
5.2.3 主要试剂 | 第103-104页 |
5.2.4 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 | 第104页 |
5.2.5 所用引物序列 | 第104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104-106页 |
5.3.1 菌体的培养 | 第104页 |
5.3.2 质粒的构建 | 第104-105页 |
5.3.3 重组菌株的发酵培养 | 第105页 |
5.3.4 发酵液中葡萄糖含量的测定 | 第105页 |
5.3.5 胞外总蛋白分泌量的检测 | 第105页 |
5.3.6 重组蛋白样品的亲和层析纯化 | 第105-106页 |
5.3.7 酶活测定方法 | 第106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106-110页 |
5.4.1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06页 |
5.4.2 proMTG高效表达系统重组菌在摇瓶发酵的研究 | 第106-108页 |
5.4.3 proMTG高效表达系统重组菌在5L发酵罐培养的研究 | 第108-109页 |
5.4.4 proMTG高效表达系统重组菌的SDS-PAGE分析 | 第109-11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六章 Sec分泌途径中折叠相关功能基因研究 | 第111-128页 |
6.1 引言 | 第111-112页 |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12-114页 |
6.2.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12页 |
6.2.2 菌种和质粒 | 第112-113页 |
6.2.3 主要试剂 | 第113页 |
6.2.4 细菌培养基 | 第113页 |
6.2.5 所用引物序列 | 第113-114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114-116页 |
6.3.1 菌体的培养 | 第114页 |
6.3.2 基因序列预测及分析 | 第114页 |
6.3.3 质粒的构建 | 第114-115页 |
6.3.4 重组菌的构建 | 第115-116页 |
6.3.5 重组菌的培养和酶活测定方法 | 第116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116-127页 |
6.4.1 Sec分泌途径基因改造工程菌株的构建 | 第116-118页 |
6.4.2 Sec分泌途径折叠相关基因改造的研究 | 第118-122页 |
6.4.3 三个不同来源PrsA蛋白与proMTG共表达的研究 | 第122-126页 |
6.4.4 B.megateriumPrsA蛋白与AmyM共表达的研究 | 第126-12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128-132页 |
结论 | 第128-130页 |
本论文创新点 | 第130页 |
展望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52页 |
附录 | 第152-17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76-178页 |
致谢 | 第178-179页 |
附件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