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禾谷镰刀菌Fg1产玉米赤霉烯酮条件及酿酒酵母Y-912对其控制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0页
    1.1 禾谷镰刀菌及其危害第13页
    1.2 ZEN毒性及其污染状况第13-15页
        1.2.1 ZEN的毒性第13-14页
        1.2.2 ZEN的限量标准第14页
        1.2.3 ZEN的污染状况第14-15页
    1.3 F.graminearum的传统防治方法及其局限性第15-16页
        1.3.1 F.graminearum的传统防治方法第15页
        1.3.2 传统防治方法的局限性第15-16页
    1.4 F.graminearum的生物防治概况第16-18页
        1.4.1 细菌防治及其机制第16-17页
        1.4.2 放线菌防治及其机制第17页
        1.4.3 真菌防治及其机制第17-18页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8-20页
第二章 不同培养条件对F.graminearumFg1生长和产ZEN的影响第20-32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0-23页
        2.2.1 主要仪器第20页
        2.2.2 主要试剂第20页
        2.2.3 菌种来源第20-21页
        2.2.4 培养基第21页
        2.2.5 F.graminearumFg1菌悬液的制备第21页
        2.2.6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ZEN含量第21页
        2.2.7 ZEN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1-22页
        2.2.8 不同条件对F.graminearumFg1生长的影响第22-23页
        2.2.9 不同条件对F.graminearumFg1产ZEN的影响第23页
        2.2.10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3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3-30页
        2.3.1 ZEN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3-24页
        2.3.2 不同条件对F.graminearumFg1菌落直径的影响第24-27页
        2.3.3 不同条件对F.graminearumFg1产ZEN的影响第27-30页
    2.4 讨论第30-32页
第三章 S.cerevisiaeY-912对F.graminearumFg1生长和产毒的控制第32-43页
    3.1 引言第32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2-34页
        3.2.1 主要仪器第32页
        3.2.2 主要试剂第32页
        3.2.3 菌种来源第32-33页
        3.2.4 培养基第33页
        3.2.5 菌悬液的制备第33页
        3.2.6 S.cerevisiaeY-912对F.graminearumFg1菌丝延伸的影响第33-34页
        3.2.7 S.cerevisiaeY-912对F.graminearumFg1产ZEN的影响第34页
        3.2.8 S.cerevisiaeY-912对F.graminearumFg1孢子萌发率和孢子萌发长度的影响第34页
        3.2.9 S.cerevisiaeY-912对F.graminearumFg1菌丝干重的影响第34页
        3.2.10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34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4-41页
        3.3.1 S.cerevisiaeY-912对F.graminearumFg1菌落直径的影响第34-37页
        3.3.2 S.cerevisiaeY-912对F.graminearumFg1产ZEN的影响第37-39页
        3.3.3 S.cerevisiaeY-912对F.graminearumFg1控制的生理机制第39-41页
    3.4 讨论第41-43页
第四章 S.cerevisiaeY-912控制F.graminearumFg1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第43-54页
    4.1 引言第43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43-46页
        4.2.1 主要试剂第43页
        4.2.2 F.graminearumFg1的培养第43页
        4.2.3 F.graminearumFg1总蛋白提取第43-44页
        4.2.4 双向电泳第44-45页
        4.2.5 凝胶图谱分析第45页
        4.2.6 差异蛋白点的鉴定第45-46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6-51页
        4.3.1 F.graminearumFg1蛋白质组的双向电泳图谱分析第46-48页
        4.3.2 差异蛋白点质谱鉴定结果第48-50页
        4.3.3 差异蛋白质的GO分析第50-51页
    4.4 讨论第51-54页
第五章 S.cerevisiaeY-912控制F.graminearumFg1的转录组学分析第54-64页
    5.1 引言第54页
    5.2 材料和方法第54-55页
        5.2.1 主要仪器第54页
        5.2.2 F.graminearumFg1培养第54页
        5.2.3 F.graminearumFg1总RNA的提取第54-55页
        5.2.4 F.graminearumFg1总RNA的质量检测第55页
        5.2.5 F.graminearumFg1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5页
        5.2.6 RT-q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第55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55-60页
        5.3.1 总RNA质量检测第55-56页
        5.3.2 转录组测序结果质量分析第56-57页
        5.3.3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第57-58页
        5.3.4 差异表达基因的COG分类第58-59页
        5.3.5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分类第59-60页
    5.4 RT-qPCR验证第60-62页
        5.4.1 特异性引物设计验证第60-61页
        5.4.2 RT-qPCR结果分析第61-62页
    5.5 讨论第62-64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4-66页
    6.1 结论第64页
    6.2 展望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2页
致谢第72-73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α5-GABAA受体介导的持久性抑制在痛觉传递与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
下一篇:云南入侵植物的主要生物学性状与分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