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无机化学论文--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论文--第Ⅵ族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论文

二维材料的洁净转移、表面改性及其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3-45页
    1.1 二维材料概述第13-23页
        1.1.1 石墨烯第13-18页
        1.1.2 其他类石墨烯二维晶体材料第18-23页
    1.2 二维材料的制备方法第23-27页
        1.2.1 机械剥离法第23-25页
        1.2.2 液相剥离法第25-26页
        1.2.3 化学气相沉积法第26-27页
    1.3 CVD法制备二维材料的转移与改性第27-36页
        1.3.1 CVD法生长二维材料的转移第28-31页
        1.3.2 二维材料的表面改性第31-33页
        1.3.3 二维材料的图形化第33-36页
    1.4 二维材料的光电应用第36-42页
        1.4.1 场效应晶体管第36-37页
        1.4.2 有机太阳能电池第37-38页
        1.4.3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第38-42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42-45页
第2章 材料、实验装置、表征与测量方法第45-53页
    2.1 实验原料和化学药品第45-46页
    2.2 实验装置与制备工艺第46-48页
    2.3 材料结构分析表征与性能测试设备第48-53页
        2.3.1 分析表征设备第48-50页
        2.3.2 器件性能测试方法与设备第50-53页
第3章 双层结构转移介质转移二维材料及其光电应用第53-79页
    3.1 前言第53-54页
    3.2 PMMA/松香双层转移介质的设计思想第54页
    3.3 实验方法第54-58页
        3.3.1 电化学鼓泡法转移单层WSe_2和WS_2晶体第54-57页
        3.3.2 溶液刻蚀法转移大面积石墨烯薄膜第57-58页
    3.4 转移的WSe_2的表面形貌与光学特性第58-65页
        3.4.1 转移的WSe_2的表面形貌与结构第58-61页
        3.4.2 转移WSe_2的光学特性第61-65页
    3.5 WSe_2场效应晶体管器件的电学性能第65-67页
    3.6 转移WS2的表面形貌与结构第67-68页
    3.7 转移大面积石墨烯薄膜的表面形貌与光电性能第68-71页
    3.8 石墨烯基高性能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第71-77页
    3.9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4章 PEIE改性石墨烯及其在倒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研究第79-99页
    4.1 前言第79-80页
    4.2 实验方法第80-81页
        4.2.1 PEIE改性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第80页
        4.2.2 激光直写刻蚀法图形化石墨烯透明电极第80-81页
        4.2.3 倒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的制备第81页
    4.3 PEIE/石墨烯薄膜的形貌表征第81-82页
    4.4 PEIE/石墨烯薄膜的功函数第82-85页
    4.5 PEIE改性石墨烯薄膜的电学与光学性质第85-86页
    4.6 PEIE在石墨烯上涂覆条件的优化选择第86-87页
    4.7 PEIE改性石墨烯薄膜的表面性质第87-90页
    4.8 石墨烯基倒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第90-96页
        4.8.1 石墨烯基倒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性能第90-93页
        4.8.2 石墨烯基倒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稳定性第93-94页
        4.8.3 石墨烯基倒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柔韧性第94-95页
        4.8.4 大尺寸石墨烯基倒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第95-96页
    4.9 本章小结第96-99页
第5章 石墨烯基柔性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制备第99-107页
    5.1 前言第99页
    5.2 实验方法第99-102页
        5.2.1 激光直写刻蚀法图形化石墨烯透明电极矩阵第99-100页
        5.2.2 石墨烯电极矩阵的转移第100-101页
        5.2.3 石墨烯基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的制备方法第101-102页
    5.3 石墨烯电极矩阵第102-103页
    5.4 石墨烯矩阵与碳纳米管晶体管阵列的一一对应转移第103-104页
    5.5 石墨烯基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结构设计与发光特性第104-106页
    5.6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第6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第107-111页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第107-108页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08页
    6.3 今后工作的展望第108-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25页
致谢第125-127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27-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光场调控的量子信息实验研究
下一篇:车载储氢用钒合金及二维材料的储氢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