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高压输电塔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铁塔结构理论方面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3 铁塔结构试验方面的研究 | 第15-16页 |
1.4 目前理论和试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5.1 铁塔真型试验 | 第17页 |
1.5.2 分析理论值和试验值偏差的原因 | 第17页 |
1.5.3 分析地基沉降时不同接腿方式受力的差异 | 第17-18页 |
1.5.4 铁塔模态分析 | 第18页 |
1.5.5 铁塔风振系数研究 | 第18-19页 |
第2章 试验塔的计算方法和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19-25页 |
2.1 铁塔计算方法 | 第19-20页 |
2.2 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20-24页 |
2.2.1 单元介绍 | 第20-21页 |
2.2.2 建模方法 | 第21-22页 |
2.2.3 非线性理论简介 | 第22页 |
2.2.4 模态分析 | 第22-24页 |
2.2.5 瞬态动力学分析 | 第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铁塔真型试验 | 第25-46页 |
3.1 试验塔概况 | 第25页 |
3.2 试验方案 | 第25-33页 |
3.2.1 试验工况的选取 | 第25-26页 |
3.2.2 加载原则 | 第26-27页 |
3.2.3 加载方向 | 第27页 |
3.2.4 加载点布置图及加载点的荷载取值 | 第27-32页 |
3.2.5 位移测点布置及观测要求 | 第32页 |
3.2.6 应变测点布置及观测要求 | 第32-33页 |
3.3 铁塔试验 | 第33-36页 |
3.4 试验结果 | 第36-37页 |
3.5 100%设计荷载试验数据分析 | 第37-40页 |
3.5.1 位移数据分析 | 第37-38页 |
3.5.2 应变数据分析 | 第38-40页 |
3.6 超载试验数据分析 | 第40-42页 |
3.6.1 位移数据分析 | 第40-41页 |
3.6.2 应变数据分析 | 第41-42页 |
3.7 试验塔超载失效预测 | 第42-45页 |
3.7.1 位移数据分析 | 第42-43页 |
3.7.2 应变数据分析 | 第43-4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基础沉降时塔腿受力分析 | 第46-73页 |
4.1 分析方法 | 第47-48页 |
4.2 等高塔腿在塔基形变时的受力分析 | 第48-61页 |
4.2.1 工况a时受力分析 | 第49-52页 |
4.2.2 工况b时受力分析 | 第52-55页 |
4.2.3 工况c时受力分析 | 第55-58页 |
4.2.4 工况d时受力分析 | 第58-61页 |
4.3 不等高塔腿在塔基形变时的受力分析 | 第61-68页 |
4.3.1 工况a时受力分析 | 第62-65页 |
4.3.2 工况b时受力分析 | 第65-68页 |
4.4 横隔面加强后等高塔腿在塔基形变时的受力分析 | 第68-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试验塔结构动力分析 | 第73-94页 |
5.1 模态分析结果 | 第73-75页 |
5.2 结构布置优化 | 第75-79页 |
5.2.1 铁塔主材最优计算长度确定 | 第75-76页 |
5.2.2 铁塔局部振型优化 | 第76-79页 |
5.3 铁塔自振周期对比 | 第79-80页 |
5.3.1 依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计算 | 第79页 |
5.3.2 依据文献《输电塔结构动力特性研究》计算 | 第79-80页 |
5.3.3 依据数值模拟计算 | 第80页 |
5.4 铁塔风振系数研究 | 第80-92页 |
5.4.1 我国现行规范风振系数计算方法 | 第81-82页 |
5.4.2 风荷载数值模拟法计算风振系数 | 第82-86页 |
5.4.3 不同方法风振系数比较 | 第86-9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结论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