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引导性骨组织再生 | 第8-10页 |
1.3 同轴静电纺丝 | 第10-12页 |
1.3.1 同轴静电纺丝装置及其原理 | 第10-11页 |
1.3.2 同轴静电纺丝影响因素 | 第11页 |
1.3.3 同轴静电纺丝纤维膜的应用 | 第11-12页 |
1.4 相关生长因子概述 | 第12-13页 |
1.4.1 骨形态发生蛋白-2 | 第12页 |
1.4.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 第12-13页 |
1.5 聚左旋乳酸-聚己内酯 | 第13页 |
1.6 再生丝素蛋白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2.2 研究方案 | 第15-16页 |
2.2.1 同轴静电纺丝载药纤维膜的制备 | 第15页 |
2.2.2 纤维膜表征和理化性能测定 | 第15-16页 |
2.2.3 生物学性能测定 | 第16页 |
2.3 技术路线图 | 第16-17页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第17-24页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17-18页 |
3.1.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17页 |
3.1.2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17-18页 |
3.2 同轴静电纺丝纤维屏障膜的制备 | 第18-20页 |
3.2.1 再生丝素的制备 | 第18-19页 |
3.2.2 壳层溶液的配制 | 第19页 |
3.2.3 核层溶液的配制 | 第19页 |
3.2.4 同轴静电纺丝载药纤维膜的制备 | 第19-20页 |
3.3 壳-核结构纤维膜的表征及理化性能检测 | 第20-21页 |
3.3.1 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 | 第20页 |
3.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 第20页 |
3.3.3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 LSCM) | 第20页 |
3.3.4 孔径(Pore size)和孔隙率(Porosity)测定 | 第20页 |
3.3.5 接触角(Contact angle,CA)测定 | 第20页 |
3.3.6 X 射线衍射分析(X-ray diffrction analysis,XRD) | 第20-21页 |
3.3.7 机械性能测试(Tensile test,TT) | 第21页 |
3.4 生物学性能检测 | 第21-23页 |
3.4.1 生长因子释放试验 | 第21页 |
3.4.2 大鼠 BMMSCs 的培养与鉴定 | 第21-22页 |
3.4.3 纤维膜上 BMMSCs 接种 | 第22页 |
3.4.4 细胞活力检测 | 第22页 |
3.4.5 碱性磷酸酶活性测试 | 第22-23页 |
3.4.6 膜屏障功能检测 | 第23页 |
3.5 统计学分析 | 第23-24页 |
第四章 实验结果 | 第24-35页 |
4.1 纤维膜的表观特征 | 第24-25页 |
4.1.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4页 |
4.1.2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24-25页 |
4.1.3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 第25页 |
4.2 纤维膜的理化特征 | 第25-28页 |
4.2.1 纤维膜孔径和孔隙率测定 | 第25-26页 |
4.2.2 接触角测定 | 第26页 |
4.2.3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6-27页 |
4.2.4 力学性能 | 第27-28页 |
4.3 纤维膜的生物学性能 | 第28-35页 |
4.3.1 生长因子释放曲线 | 第28-30页 |
4.3.2 大鼠BMMSCs的培养与鉴定 | 第30-31页 |
4.3.3 纤维膜上BMMSCs接种 | 第31-32页 |
4.3.4 细胞活力检测 | 第32-33页 |
4.3.5 碱性磷酸酶活力检测 | 第33-34页 |
4.3.6 膜屏障功能 | 第34-35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35-3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8-4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3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5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临床病例报告 | 第52-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