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物品罪的立法背景 | 第12-15页 |
(一)防范和打击犯罪的现实需要 | 第12-13页 |
1.打击极端主义的需要 | 第12-13页 |
2.防范恐怖主义的需要 | 第13页 |
(二)坚持国家的政策要求 | 第13-14页 |
(三)打击恐怖主义的国际义务 | 第14页 |
(四)域外立法的启示 | 第14-15页 |
二、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物品罪的认定困境 | 第15-25页 |
(一)保护的法益抽象 | 第16-17页 |
(二)客观行为模糊 | 第17-22页 |
1.持有对象不明确 | 第18-19页 |
2.非法持有行为不清晰 | 第19-20页 |
3.“情节严重”不具体 | 第20-22页 |
(三)主观“明知”难测 | 第22-24页 |
1.“明知”内容争议 | 第22-23页 |
2.认定方法与无罪推定原则冲突 | 第23-24页 |
(四)罪数关系复杂 | 第24-25页 |
三、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物品罪的认定立场 | 第25-28页 |
(一)平衡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机能 | 第25-27页 |
(二)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 第27页 |
(三)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 第27-28页 |
四、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物品罪的具体认定 | 第28-56页 |
(一)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物品罪与非罪的界限 | 第28-49页 |
1.法益的明晰 | 第29-31页 |
2.客观行为的理清 | 第31-45页 |
3.主观“明知”的认定 | 第45-49页 |
(二)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物品罪与其他罪的关系 | 第49-56页 |
1.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物品罪的关系 | 第49-52页 |
2.与组织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罪的关系 | 第52-54页 |
3.与《刑法》第120条新增罪的关系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