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精神”的延伸、变异与背离--对余华九十年代以来创作“转型”的思考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引论 | 第10-13页 |
一、精神内涵:先锋理念的沿革 | 第13-26页 |
(一) 苦难与死亡主题的变奏 | 第13-17页 |
1.与前期的一致性下有所节制的延伸 | 第14-16页 |
2."恶"欲隐退后呈现新的形态和意义 | 第16-17页 |
(二) 审视"绝望"的承续与演变 | 第17-21页 |
1.绝望情绪由显性向隐性的延伸变异 | 第17-19页 |
2.梦魇尽头喜遇希望的绝处逢生 | 第19-21页 |
(三) "宿命"意义表达的衍化 | 第21-26页 |
1.传统宿命观由偶然向必然衍生 | 第21-23页 |
2.生命顿悟后灵魂的救赎 | 第23-26页 |
二、叙事形态:嬗变与背离 | 第26-45页 |
(一) 叙事方式 | 第29-36页 |
1."虚无"的淡化式延续 | 第29-31页 |
2."以重击重"的轻逸化变异 | 第31-33页 |
3、背离"虚伪":向民间叙事回归 | 第33-36页 |
(二) 叙事话语 | 第36-41页 |
1.前后重复性的部分相承 | 第36-38页 |
2.人物意义的"具象化"变异 | 第38-40页 |
3.叙事主体的转变 | 第40-41页 |
(三) 叙事视野 | 第41-45页 |
1.荒诞的重现及变异后存在合理性 | 第41-42页 |
2.从"窄门"走向"宽域" | 第42-45页 |
三、"转型"的精神驱动 | 第45-51页 |
(一) 形上与形下哲学沉思的转换 | 第45-47页 |
(二) 人道主义悲悯情怀的强化 | 第47-49页 |
(三) 精神伊甸园的执着守望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