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考虑充填介质的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形成机理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论文创新点摘要第8-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4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2页
        1.2.1 物理模拟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2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3 矿场实践研究现状第18-20页
        1.2.4 缝洞介质剩余油类型及分布规律第20-21页
        1.2.5 存在问题第21-22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2-24页
        1.3.1 论文研究内容第22-23页
        1.3.2 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二章 缝洞组合及充填特征第24-37页
    2.1 岩溶发育特征第24-25页
    2.2 溶洞形态特征第25-27页
        2.2.1 溶洞野外露头第25-26页
        2.2.2 矿场资料分析第26-27页
    2.3 裂缝形态特征第27-29页
        2.3.1 裂缝野外露头第27-28页
        2.3.2 矿场资料分析第28-29页
    2.4 充填特征第29-33页
        2.4.1 野外露头充填介质第30-31页
        2.4.2 塔河缝洞储层充填特征第31-33页
    2.5 基岩物性特征第33-36页
    2.6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相似准则及无因次准数第37-51页
    3.1 相似准则推导第37-45页
        3.1.1 方程分析法第37-41页
        3.1.2 量纲分析法推导相似准则群第41-43页
        3.1.3 主要相似准则选取及物理模拟参数计算第43-45页
    3.2 无因次准数推导第45-49页
        3.2.1 作用力关系第46-47页
        3.2.2 流动速度关系第47-49页
    3.3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四章 缝洞组合介质剩余油形成机理实验研究第51-79页
    4.1 充填孤立溶洞内剩余油影响因素第51-63页
        4.1.1 模型简介及实验流程第51-55页
        4.1.2 注采方式对剩余油的影响第55-57页
        4.1.3 充填程度对剩余油的影响第57-58页
        4.1.4 油水界面张力对剩余油的影响第58-59页
        4.1.5 充填粒径对剩余油的影响第59-60页
        4.1.6 充填介质润湿性对剩余油的影响第60-61页
        4.1.7 注水压力对剩余油的影响第61-62页
        4.1.8 无因次准数分析第62-63页
    4.2 盲端溶洞剩余油影响因素第63-73页
        4.2.1 裂缝连通水平盲端溶洞第63-67页
        4.2.2 孔道连通盲端溶洞第67-73页
    4.3 裂缝带连通溶洞剩余油影响因素第73-74页
        4.3.1 模型设计及实验流程第73-74页
        4.3.2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74页
    4.4 多层岩溶带剩余油影响因素第74-77页
        4.4.1 模型设计及实验流程第74-75页
        4.4.2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75-77页
    4.5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五章 缝洞网络剩余油形成机理实验研究第79-92页
    5.1 二维均质缝洞网络模型第79-82页
        5.1.1 模型简介第79-80页
        5.1.2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80-82页
    5.2 二维溶洞非均质网络模型第82-86页
        5.2.1 模型简介第82-83页
        5.2.2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83-86页
    5.3 三维均质缝洞网络模型第86-90页
        5.3.1 模型简介第86-87页
        5.3.2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87-90页
    5.4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六章 缝洞介质水驱油数值模拟第92-112页
    6.1 缝洞介质两相流动数值模拟第92-96页
        6.1.1 自由流动区域数学描述第93页
        6.1.2 渗流区域数学描述第93-94页
        6.1.3 界面条件数学描述第94-95页
        6.1.4 边界及初始条件第95-96页
    6.2 数值模拟方法验证第96-100页
        6.2.1 算例1第96-97页
        6.2.2 算例2第97-100页
    6.3 缝洞组合介质内油水流动模拟第100-103页
        6.3.1 充填溶洞内油水流动第100-102页
        6.3.2 盲端溶洞油水置换第102-103页
    6.4 缝洞网络介质内油水流动模拟第103-110页
        6.4.1 二维均质网络模拟第104-105页
        6.4.2 二维裂缝非均质网络模型第105-108页
        6.4.3 三维均质网络模型第108-110页
    6.5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第七章 剩余油类型及形成机制分析第112-120页
    7.1 充填介质内剩余油第112-114页
        7.1.1 水驱残余油第112页
        7.1.2 水锥剩余油第112-113页
        7.1.3 屏蔽剩余油第113-114页
    7.2 洞顶阁楼油第114页
    7.3 盲端剩余油第114-115页
    7.4 井间屏蔽剩余油第115-116页
    7.5 局部绕流油第116-117页
    7.6 纵向屏蔽剩余油第117-118页
    7.7 本章小结第118-120页
结论第120-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3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30-132页
致谢第132-133页
作者简介第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深水钻井喷射下导管关键参数确定方法研究
下一篇:复合材料内石墨烯的分布及其对力学性能影响的分子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