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3页 |
ABSTRACT | 第13-18页 |
符号说明 | 第19-21页 |
前言 | 第21-28页 |
1 立题依据 | 第21-25页 |
1.1 大宗药材甘草应用广泛 | 第21页 |
1.2 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药理活性 | 第21页 |
1.3 栽培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普遍偏低 | 第21-22页 |
1.4 辐射诱变是改善栽培甘草质量的重要育种技术 | 第22页 |
1.5 黄酮代谢途径功能基因多态性是影响黄酮类化合物积累的分子基础 | 第22-23页 |
1.6 转录组测序技术有利于构建甘草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网络 | 第23-25页 |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5-28页 |
2.1 研究目标 | 第25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2.3 技术流程图 | 第27-28页 |
文献综述 | 第28-34页 |
1 辐照诱变育种研究概况 | 第28-29页 |
2 甘草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29-30页 |
3 黄酮代谢途径及其功能基因研究概况 | 第30-32页 |
3.1 黄酮代谢途径 | 第30-31页 |
3.2 黄酮代谢途径上的主要功能基因 | 第31页 |
3.3 查尔酮合酶基因CHS | 第31-32页 |
3.4 查尔酮异构酶基因CHI | 第32页 |
4 药用植物转录组研究概况 | 第32-34页 |
第一章 X射线辐照处理对乌拉尔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研究 | 第34-74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34页 |
1.2 仪器 | 第34页 |
1.3 试剂 | 第34-3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5-38页 |
2.1 甘草种子的辐照处理 | 第35页 |
2.2 甘草种子的播种、生长管理及采收 | 第35页 |
2.3 辐照甘草样品的分子鉴定 | 第35-36页 |
2.4 辐照甘草样品中4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 第36-38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8-72页 |
3.1 辐照处理甘草样品的采收 | 第38页 |
3.2 辐照处理甘草样品的分子鉴定结果 | 第38-41页 |
3.3 辐照处理甘草样品中4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及产量分析结果 | 第41-72页 |
4 小结和讨论 | 第72-74页 |
第二章 X射线辐照处理对甘草CHS基因多态性的影响研究 | 第74-10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74-76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74-76页 |
1.2 试剂 | 第76页 |
1.3 仪器及耗材 | 第7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76-79页 |
2.1 甘草总RNA的提取 | 第76-77页 |
2.2 逆转录 | 第77页 |
2.3 甘草CHS基因的PCR扩增 | 第77页 |
2.4 目的片段胶回收、连接与转化 | 第77-78页 |
2.5 阳性克隆筛选、保存及测序 | 第78-79页 |
3 实验结果 | 第79-97页 |
3.1 甘草总RNA提取结果 | 第79页 |
3.2 目的基因PCR扩增结果 | 第79-80页 |
3.3 阳性克隆筛选结果 | 第80页 |
3.4 测序结果分析 | 第80-97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97-100页 |
第三章 X射线辐照处理对甘草CHI基因多态性的影响研究 | 第100-124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00-102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100-102页 |
1.2 试剂 | 第102页 |
1.3 仪器及耗材 | 第10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02-103页 |
2.1 甘草总RNA的提取 | 第102页 |
2.2 逆转录 | 第102页 |
2.3 甘草CHI基因的PCR扩增 | 第102-103页 |
2.4 目的片段胶回收、连接与转化 | 第103页 |
2.5 阳性克隆筛选、保存及测序 | 第103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03-122页 |
3.1 甘草总RNA提取结果 | 第103-104页 |
3.2 目的基因PCR扩增结果 | 第104页 |
3.3 阳性克隆筛选结果 | 第104-105页 |
3.4 测序结果分析 | 第105-122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122-124页 |
第四章 甘草黄酮高/低含量组特异CHS氨基酸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24-13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2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24-125页 |
2.1 理化性质分析 | 第124页 |
2.2 二级结构预测 | 第124页 |
2.3 三级结构分析 | 第124-125页 |
2.4 甘草CHS信号肽及跨膜结构域预测 | 第125页 |
2.5 CHS氨基酸序列聚类分析 | 第12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25-131页 |
3.1 理化性质分析结果 | 第125页 |
3.2 二级结构分析结果 | 第125-126页 |
3.3 三级结构分析结果 | 第126-129页 |
3.4 甘草CHS信号肽及跨膜结构域预测 | 第129-130页 |
3.5 CHS氨基酸序列聚类分析结果 | 第130-131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131-132页 |
第五章 甘草黄酮高/低含量组特异CHI氨基酸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32-13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3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32-133页 |
2.1 理化性质分析 | 第132页 |
2.2 二级结构预测 | 第132页 |
2.3 三级结构分析 | 第132页 |
2.4 甘草CHI信号肽及跨膜结构域预测 | 第132页 |
2.5 CHI氨基酸序列聚类分析 | 第132-133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33-138页 |
3.1 理化性质分析结果 | 第133页 |
3.2 二级结构分析结果 | 第133页 |
3.3 三级结构分析结果 | 第133-136页 |
3.4 甘草CHI信号肽及跨膜结构域预测 | 第136-137页 |
3.5 CHI氨基酸序列聚类分析结果 | 第137-138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138-139页 |
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差异积累的乌拉尔甘草样品转录组分析 | 第139-18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39-140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139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139页 |
1.3 试剂及耗材 | 第139-14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40-149页 |
2.1 乌拉尔甘草总RNA的提取 | 第140页 |
2.2 Illumina文库构建和测序 | 第140-142页 |
2.3 转录组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42-148页 |
2.4 黄酮高含量/产量乌拉尔甘草样本和低含量/产量乌拉尔甘草样本差异基因分析 | 第148-149页 |
2.5 核心差异基因表达谱分析 | 第149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49-179页 |
3.1 乌拉尔甘草样品总RNA的提取 | 第149-150页 |
3.2 文库质检结果 | 第150页 |
3.3 乌拉尔甘草样品转录组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第150-159页 |
3.4 黄酮高含量/产量的乌拉尔甘草样本和低含量/产量的乌拉尔甘草样本差异基因分析 | 第159-163页 |
3.5 两个比较组的核心差异基因筛选、分类、富集分析结果 | 第163-165页 |
3.6 核心基因表达谱分析结果 | 第165-179页 |
4 小结和讨论 | 第179-182页 |
第七章 乌拉尔甘草转录组核心差异基因相对表达量分析 | 第182-18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82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182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182页 |
1.3 试剂及耗材 | 第18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82-185页 |
2.1 RNA提取 | 第182-183页 |
2.2 反转录 | 第183页 |
2.3 荧光定量PCR扩增 | 第183-18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85-188页 |
3.1 荧光定量PCR相对定量结果 | 第185页 |
3.2 核心差异基因的qRT-PCR和RNA-Seq相关性分析结果 | 第185-188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188-189页 |
结语 | 第189-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200页 |
致谢 | 第200-201页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