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预辐射接枝锂单离子导体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6页
    1.1 锂离子电池概述第15-21页
        1.1.1 锂离子电池发展背景第15-17页
        1.1.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与关键材料第17-21页
    1.2 聚合物电解质锂离子电池第21-26页
        1.2.1 聚合物电解质的优势第21-22页
        1.2.2 聚合物电解质基本要求第22-23页
        1.2.3 离子传输机理第23-24页
        1.2.4 聚合物电解质的分类第24-26页
    1.3 常用聚合物电解质体系第26-29页
        1.3.1 聚氧乙烯系聚合物电解质第26-27页
        1.3.2 聚丙烯腈系聚合物电解质第27页
        1.3.3 聚甲基丙烯酸酯系聚合物电解质第27-28页
        1.3.4 聚偏氟乙烯系聚合物电解质第28页
        1.3.5 高分子盐中电解质第28页
        1.3.6 单离子导体聚合物电解质第28-29页
    1.4 锂单离子导体聚合物电解质制备方法第29-34页
        1.4.1 聚合物骨架的锂单离子导体聚合物电解质第30-32页
        1.4.2 有机无机杂化的锂单离子导体聚合物电解质第32-33页
        1.4.3 阴离子受体的锂单离子导体聚合物电解质第33-34页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第34-36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36-43页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36-38页
    2.2 材料表征技术第38-43页
        2.2.1 核磁共振谱第38页
        2.2.2 红外光谱第38-39页
        2.2.3 X射线衍射第39页
        2.2.4 力学性能分析第39页
        2.2.5 热重分析第39页
        2.2.6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第39-40页
        2.2.7 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量散射光谱分析第40页
        2.2.8 离子交换容量第40页
        2.2.9 交流阻抗技术第40-41页
        2.2.10 锂离子迁移数测定第41页
        2.2.11 电化学稳定性测试第41页
        2.2.12 充放电循环性能测试第41-43页
第三章 基于PVDF锂单离子导体聚合物电解质第43-56页
    3.1 引言第43-44页
    3.2 基于PVDF锂单离子导体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第44-45页
        3.2.1 接枝共聚物合成第44-45页
        3.2.2 锂单离子导体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制备第45页
    3.3 锂单离子导体聚合物电解质结构与性能第45-53页
        3.3.1 核磁图谱第45-46页
        3.3.2 离子交换容量和单体接枝率第46-47页
        3.3.3 红外图谱第47-48页
        3.3.4 X射线衍射和差示扫描量热第48-49页
        3.3.5 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量散射光谱和机械强度测试第49-50页
        3.3.6 热重分析第50-51页
        3.3.7 离子电导率第51-52页
        3.3.8 电化学稳定性第52页
        3.3.9 锂离子迁移数第52-53页
    3.4 充放电循环性能测试第53-54页
    3.5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四章 基于PVDF-HFP锂单离子导体聚合物电解质第56-65页
    4.1 引言第56-57页
    4.2 基于PVDF-HFP锂单离子导体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第57-58页
        4.2.1 接枝共聚物合成第57-58页
        4.2.2 锂单离子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制备第58页
    4.3 锂单离子导体聚合物电解质结构与性能第58-63页
        4.3.1 红外图谱第58-59页
        4.3.2 X射线衍射第59页
        4.3.3 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量散射光谱第59-60页
        4.3.4 离子交换容量。第60页
        4.3.5 离子电导率第60-61页
        4.3.6 电化学稳定性第61-62页
        4.3.7 锂离子迁移数第62-63页
    4.4 充放电循环性能测试第63-64页
    4.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第75-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银团簇和铜氢团簇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下一篇: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结构的多功能催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