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9-18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方法、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三、论文结构 | 第9-10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五、论文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第一章 骗取贷款罪概述 | 第18-21页 |
第一节 骗取贷款罪的立法沿革 | 第18-19页 |
第二节 骗取贷款罪的概念与特征 | 第19-21页 |
第二章“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欺骗”的内涵 | 第21-25页 |
第一节 主观罪过对本罪行为认定的影响 | 第21-23页 |
一、本罪主观故意在司法案例中的表述 | 第21-22页 |
二、间接故意能否成立骗取贷款罪 | 第22-23页 |
第二节 不要求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理解 | 第23-25页 |
一、取消非法占有目的的立法背景 | 第23-24页 |
二、无非法占有之目的的功能定位 | 第24-25页 |
第三章“金融机构贷款”的内涵 | 第25-29页 |
第一节“金融机构”的理解 | 第25-27页 |
一、小额贷款公司的界定争议 | 第25页 |
二、小额贷款公司的实务定位 | 第25-27页 |
第二节“信贷秩序”的理解 | 第27-29页 |
一、客体的定位对司法实践定罪的影响 | 第27-28页 |
二、贷款安全是否可以完全涵盖本罪客体 | 第28-29页 |
第四章“以欺骗手段获得贷款”的内涵 | 第29-36页 |
第一节“欺骗”行为的结构分析 | 第29-32页 |
一、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被骗是否必然成立骗取贷款罪 | 第29-31页 |
二、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存在过失能否改变案件定性 | 第31-32页 |
第二节 金融机构损失的具体把握 | 第32-36页 |
一、认定贷款损失的司法现状及解决对策 | 第32-34页 |
二、认定情节严重的司法现状及解决对策 | 第34-36页 |
第五章 关于特殊主体成立本罪的问题 | 第36-40页 |
第一节 如何认定单位成立骗取贷款罪 | 第36-37页 |
一、单位成立骗取贷款罪的司法现状 | 第36页 |
二、认定单位成立骗取贷款罪的要点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如何认定贷款担保人成立骗取贷款罪 | 第37-40页 |
一、担保人成立骗取贷款罪的司法现状 | 第37-38页 |
二、认定担保人成立骗取贷款罪的要点 | 第38-40页 |
第六章 关于共犯与罪数的问题 | 第40-44页 |
第一节 骗取贷款罪的共犯问题 | 第40-42页 |
一、自然人和中介组织工作人员共同实施骗取贷款行为的认定 | 第40-41页 |
二、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与外部人员共同实施骗取贷款行为的认定 | 第41-42页 |
第二节 骗取贷款罪的罪数问题 | 第42-44页 |
第七章 关于本罪与贷款诈骗罪界限的把握问题 | 第44-47页 |
第一节 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单位骗贷问题 | 第44-45页 |
第二节 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转化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问题 | 第45-47页 |
第八章 结语:预防金融欺诈,维稳金融秩序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