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3-25页 |
| ·胆固醇及其生理功能 | 第13-17页 |
| ·胆固醇的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 | 第13页 |
| ·胆固醇的生理功能 | 第13-14页 |
| ·体内胆固醇的合成和调节 | 第14-16页 |
| ·高脂血症的危害 | 第16-17页 |
| ·调节人体血清胆固醇含量的途径 | 第17页 |
| ·乳酸菌降胆固醇的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 ·乳酸菌-既古老又新颖的细菌 | 第17-18页 |
| ·乳酸菌降胆固醇研究观点的提出和发展 | 第18-19页 |
| ·乳酸菌降胆固醇作用的机理研究概括 | 第19-22页 |
| ·研究的局限 | 第22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5页 |
| 第2章 降胆固醇乳酸菌的筛选与鉴定 | 第25-37页 |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5-26页 |
| ·原料 | 第25页 |
| ·培养基 | 第25页 |
| ·主要试剂 | 第25-26页 |
| ·主要仪器 | 第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29页 |
| ·乳酸菌初筛 | 第26页 |
| ·降胆固醇培养基的制备 | 第26-27页 |
| ·邻苯二甲醛法测定胆固醇含量 | 第27页 |
| ·胆固醇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27页 |
| ·降胆固醇乳酸菌的体外筛选 | 第27页 |
| ·发酵液中乳酸的定性定量研究 | 第27-28页 |
| ·降胆固醇乳酸菌的鉴定 | 第28-29页 |
| ·实验结果 | 第29-34页 |
| ·胆固醇测定标准曲线 | 第29-30页 |
| ·乳酸菌初筛结果 | 第30页 |
| ·体外降解胆固醇乳酸菌筛选结果 | 第30-31页 |
| ·发酵液中乳酸的定性定量研究结果 | 第31-32页 |
| ·生理生化试验结果 | 第32-33页 |
| ·菌株的16SrRNA鉴定结果 | 第33-34页 |
| ·讨论 | 第34-36页 |
| ·筛选原料的选择 | 第34-35页 |
| ·筛选的模型依据 | 第35页 |
| ·具有降胆固醇活性的其他微生物种类 | 第35-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3章 降胆固醇乳酸菌体外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第37-49页 |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7-38页 |
| ·供试菌株 | 第37页 |
| ·指示菌株 | 第37页 |
| ·培养基 | 第37页 |
| ·主要试剂 | 第37-38页 |
| ·主要仪器 | 第38页 |
|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 ·实验菌株的活化 | 第38页 |
| ·菌株耐酸性研究 | 第38-39页 |
| ·菌株耐胆盐性质研究 | 第39页 |
| ·菌株生长曲线、产酸特性测定 | 第39页 |
| ·菌株药敏性试验 | 第39页 |
| ·代谢产物的抑菌试验 | 第39-40页 |
| ·实验结果 | 第40-47页 |
| ·植物乳杆菌LpT1和LpT2菌株耐酸特性 | 第40-41页 |
| ·植物乳杆菌LpT1和LpT2耐胆盐特性 | 第41-42页 |
| ·植物乳杆菌LpT1和LpT2菌株生长曲线、产酸特性曲线 | 第42-43页 |
| ·植物乳杆菌LpT1和LpT2的药敏性 | 第43-45页 |
| ·植物乳杆菌LpT1和LpT2代谢产物的抑菌特性 | 第45-47页 |
| ·讨论 | 第47页 |
| ·小结 | 第47-49页 |
| 第4章 降胆固醇乳酸菌体外降胆固醇机制探讨 | 第49-57页 |
| 前言 | 第49页 |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9-50页 |
| ·供试菌株 | 第49页 |
| ·培养基 | 第49页 |
| ·主要试剂 | 第49页 |
| ·主要仪器 | 第49-50页 |
| ·实验方法 | 第50页 |
| ·试验菌株的处理 | 第50页 |
| ·胆盐对菌株胆固醇去除的影响 | 第50页 |
| ·菌体吸附和吸收胆固醇的比较 | 第50页 |
| ·数据分析 | 第50页 |
| ·实验结果 | 第50-55页 |
| ·培养基中胆盐存在与否对菌株降胆固醇能力的影响 | 第50-52页 |
| ·菌体沉淀中、细胞内胆固醇含量比较 | 第52-54页 |
| ·培养基中胆固醇的代谢降解 | 第54-55页 |
| ·讨论 | 第55-56页 |
| ·乳酸菌降胆固醇的非代谢降解 | 第55-56页 |
| ·乳酸菌降胆固醇的代谢降解 | 第56页 |
| ·小结 | 第56-57页 |
| 第5章 降胆固醇乳酸菌大鼠体内降胆固醇特性研究 | 第57-79页 |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57-58页 |
| ·供试菌株 | 第57页 |
| ·培养基 | 第57页 |
| ·主要试剂 | 第57页 |
| ·实验动物 | 第57页 |
| ·主要仪器 | 第57-58页 |
| ·实验方法 | 第58-61页 |
| ·高脂饲料配方 | 第58页 |
| ·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的测定 | 第58-59页 |
| ·大鼠分组及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的建立 | 第59-60页 |
| ·灌胃菌体的活化 | 第60页 |
| ·大鼠菌株灌胃方法 | 第60页 |
| ·大鼠肝脏组织切片的制作与电镜观察 | 第60-61页 |
| ·实验结果 | 第61-75页 |
| ·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的建立 | 第61-63页 |
| ·菌株对大鼠高脂血症的治疗效果 | 第63-72页 |
| ·大鼠饲料利用与体重关系 | 第72-74页 |
| ·大鼠肝脏组织切片透射电镜结果 | 第74-75页 |
| ·讨论 | 第75-78页 |
| ·胆固醇与胆固醇载体-载脂蛋白 | 第75-76页 |
| ·菌株在大鼠体内降胆固醇的效果评价 | 第76-77页 |
| ·体内降胆固醇机制以及和体外降胆固醇机制的联系 | 第77-78页 |
| ·小结 | 第78-79页 |
| 第6章 总结、创新与展望 | 第79-81页 |
| ·总结 | 第79-80页 |
| ·创新 | 第80页 |
| ·展望 | 第80-81页 |
| 附录1 重点缩略词表 | 第81-83页 |
| 附录2 细菌拉丁文中文对照 | 第83-85页 |
| 附录3 植物乳杆菌LpT1和LpT2的16SrRNA测序报告 | 第85-89页 |
| 硕士期间论文撰写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第89-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 致谢 | 第97-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