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网络流行语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社会背景研究 | 第10-16页 |
第一节 新型舆论传播环境的形成 | 第10-12页 |
一 互联网主导下信息传播全民性 | 第10-11页 |
二 媒介演化下传播渠道多样性 | 第11-12页 |
三 自媒体环境下语言传播创新性 | 第12页 |
第二节 公众民主参与意识的提高 | 第12-14页 |
一 网民从众心理的推动 | 第12-13页 |
二 民主参与意识的觉醒 | 第13-14页 |
三 官民沟通渠道的缺乏 | 第14页 |
第三节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频频爆发 | 第14-16页 |
一 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 | 第14-15页 |
二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流失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第一节 基于语言学视角的研究 | 第16-17页 |
一 社会语言学 | 第16-17页 |
二 认知语言学 | 第17页 |
第二节 基于传播学视角的研究 | 第17-18页 |
一 传播动机类研究 | 第18页 |
二 传播特征类研究 | 第18页 |
第三节 基于具体学理视角的研究 | 第18-21页 |
一 狂欢化理论 | 第19页 |
二 结构主义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基于突发性事件的网络流行语特征解析 | 第21-27页 |
第一节 突发性事件中流行语的主要构词方式 | 第21-22页 |
一 直接引用中的意义赋予 | 第21页 |
二 词汇改造中的情绪表达 | 第21页 |
三 新词创造中的舆情传播 | 第21-22页 |
第二节 突发性事件中流行语的主要解读模式 | 第22-25页 |
一 响应式解读模式 | 第23-24页 |
二 号召式解读模式 | 第24页 |
三 反抗式解读模式 | 第24-25页 |
第三节 突发性事件中流行语的主要传播特征 | 第25-27页 |
一 传播主题的多样性特点 | 第25页 |
二 传播方式的省力性原则 | 第25-26页 |
三 传播过程的监督性色彩 | 第26-27页 |
第四章 突发性事件中网络流行语传播主体的行为解析 | 第27-32页 |
第一节 传播主体行为的阶段分析 | 第27-28页 |
一 主体投射阶段 | 第27页 |
二 构建认同阶段 | 第27-28页 |
三 表达输出阶段 | 第28页 |
第二节 传播主体行为的特征分析 | 第28-30页 |
一 传播行为具有周期性 | 第28-29页 |
二 传播行为具有社会性 | 第29页 |
三 传播行为具有目的性 | 第29-30页 |
第三节 传播主体行为的舆情表征 | 第30-32页 |
一 构建认同感 | 第30-31页 |
二 赋予新内涵 | 第31页 |
三 非理性狂欢 | 第31-32页 |
第五章 突发性事件中网络流行语传播过程及情绪表达 | 第32-38页 |
第一节 传播阶段解析 | 第32-33页 |
一 基于新旧媒体的传播阶段分析 | 第32-33页 |
二 基于虚实互动的传播阶段分析 | 第33页 |
第二节 传播过程解析 | 第33-35页 |
一 基于传播机制的传播过程分析 | 第33-34页 |
二 基于流行语本身的传播过程分析 | 第34-35页 |
第三节 情绪表达的影响力量解析 | 第35-38页 |
一 基于百度指数的传播渠道分析 | 第35-36页 |
二 基于群体认同感的官方收编 | 第36页 |
三 基于具体案例的影响力解析 | 第36-38页 |
第六章 突发性事件中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现状及引导 | 第38-46页 |
第一节 积极影响 | 第38-40页 |
一 “舆论倒逼”新尝试 | 第38-39页 |
二 网络问政新表现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消极影响 | 第40-41页 |
一 群体极化下责任感缺失 | 第40页 |
二 词汇传播中的语言失范 | 第40-41页 |
第三节 理论方面的应对与思考 | 第41-43页 |
一 完善网络治理法律体系 | 第41页 |
二 建立完善的网络预测监管体系 | 第41-42页 |
三 加强社会传播方面的引导 | 第42-43页 |
第四节 实践方面的应对与规范 | 第43-46页 |
一 培养理性的意见传播领袖 | 第43页 |
二 建立官民高效沟通的平台 | 第43-44页 |
三 加强语言的规范与管理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