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9页 |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1.1.1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1.2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层状岩体各向异性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岩体微观试验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3 热-力作用下岩石力学行为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4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7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层状砂岩声波测试及高温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研究 | 第19-45页 |
2.1 层状砂岩声波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19-22页 |
2.1.1 声波测试方法 | 第19页 |
2.1.2 声波测试方案及结果 | 第19-21页 |
2.1.3 结果分析 | 第21-22页 |
2.2 层状砂岩高温常规三轴压缩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22-44页 |
2.2.1 试样制备 | 第22-23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2.2.3 结果分析 | 第24-44页 |
2.3 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热力作用下层状砂常规三轴卸荷试验研究 | 第45-70页 |
3.1 试样制备 | 第45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45-46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46-63页 |
3.3.1 变形特征 | 第46-54页 |
3.3.2 强度特征 | 第54-60页 |
3.3.3 宏观破坏特征 | 第60-63页 |
3.4 卸荷效应分析 | 第63-68页 |
3.4.1 变形特征 | 第63-66页 |
3.4.2 强度特征 | 第66-67页 |
3.4.3 宏观破坏特征 | 第67-68页 |
3.5 小结 | 第68-70页 |
第4章 热力作用下层状砂岩声发射特性研究 | 第70-89页 |
4.1 声发射测试原理及方案 | 第70-71页 |
4.1.1 测试原理 | 第70页 |
4.1.2 测试方案 | 第70-71页 |
4.2 高温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的声发射特性 | 第71-79页 |
4.2.1 声发射振铃计数的变化规律 | 第71-75页 |
4.2.2 声发射能量的变化规律 | 第75-79页 |
4.3 高温常规三轴卸荷试验的声发射特性 | 第79-87页 |
4.3.1 声发射振铃计数的变化规律 | 第79-83页 |
4.3.2 声发射能量的变化规律 | 第83-87页 |
4.4 卸荷效应分析 | 第87-88页 |
4.5 小结 | 第88-89页 |
第5章 热力作用下层状砂岩各向异性破坏机理研究 | 第89-105页 |
5.1 层状砂岩各向异性宏观破坏机理研究 | 第89-94页 |
5.2 层状砂岩各向异性微观破坏机理研究 | 第94-103页 |
5.2.1 砂岩矿物成分的X衍射实验 | 第94-96页 |
5.2.2 电镜扫描试验 | 第96-103页 |
5.3 砂岩微观特征与宏观破坏现象的关系分析 | 第103-104页 |
5.4 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6章 热力作用下层状砂岩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 第105-121页 |
6.1 损伤变量的定义 | 第105-106页 |
6.2 热力作用下层状砂岩统计损伤演化方程 | 第106-108页 |
6.3 热力作用下层状砂岩统计损伤本构模型 | 第108-110页 |
6.4 热力作用下层状砂岩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110-113页 |
6.4.1 损伤阀值点的确定 | 第110页 |
6.4.2 高温常规三轴条件模型下参数的确定 | 第110-113页 |
6.5 热力作用下层状砂岩统计损伤本构模型验证及讨论 | 第113-119页 |
6.5.1 本构模型的验证 | 第113-117页 |
6.5.2 本构模型参数的物理意义 | 第117-119页 |
6.5.3 本构模型的不足 | 第119页 |
6.6 小结 | 第119-12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21-124页 |
1 结论 | 第121-122页 |
2 展望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