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卫星通信和宇宙通信论文

软件定义星座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引言第13-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8页
        1.1.1 星座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第13-14页
        1.1.2 星座通信系统的发展情况第14-15页
        1.1.3 星座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第15-17页
        1.1.4 星座通信系统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第17-18页
    1.2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第18-20页
    1.3 论文结构安排第20-22页
第2章 相关技术综述第22-41页
    2.1 SDN技术概述第22-27页
        2.1.1 SDN系统架构第23-24页
        2.1.2 OpenFlow协议第24-26页
        2.1.3 SDN控制器第26-27页
    2.2 SDN技术主要研究情况第27-34页
        2.2.1 SDN网络架构的设计第27-29页
        2.2.2 控制层面的设计第29-32页
        2.2.3 数据转发平面设计第32-34页
    2.3 软件定义星座通信系统的主要研究情况第34-40页
        2.3.1 系统架构研究现状第34-35页
        2.3.2 路由技术研究现状第35-38页
        2.3.3 资源管理技术研究现状第38-40页
    2.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3章 软件定义星座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第41-68页
    3.1 基于SDN星座通信系统的结构功能第41-58页
        3.1.1 基于SDN星座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设计第42-46页
        3.1.2 星座系统SDN控制器的功能结构设计第46-48页
        3.1.3 星载OpenFlow交换机的功能结构设计第48-49页
        3.1.4 SDN星座通信系统终端的功能结构设计第49-51页
        3.1.5 仿真评价第51-58页
    3.2 星座通信系统的PCC架构第58-67页
        3.2.1 PCC系统架构第60-61页
        3.2.2 星座通信系统的PCC架构模型第61-66页
        3.2.3 PCC架构的星座通信系统组网流程第66-67页
    3.3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4章 软件定义星座通信系统的路由算法第68-91页
    4.1 星座通信系统路由算法特点分析第68-74页
        4.1.1 轨道模型第68-69页
        4.1.2 链路切换第69-71页
        4.1.3 星座路由特点分析第71-72页
        4.1.4 星座通信系统路由技术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第72-74页
    4.2 基于SDN的星载网络多径路由算法(SMPR)第74-82页
        4.2.1 算法概述第75-76页
        4.2.2 LSP链路初始权重函数第76-77页
        4.2.3 LSP链路稳定度函数第77-78页
        4.2.4 LSP链路关键度函数第78页
        4.2.5 LSP链路选择概率函数第78-79页
        4.2.6 仿真评价第79-82页
    4.3 SDN星地控制链路路由策略第82-90页
        4.3.1 分群管理策略第83-85页
        4.3.2 分簇管理策略第85-86页
        4.3.3 星地链路更新周期第86-89页
        4.3.4 路由更新程序设计第89-90页
    4.4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5章 软件定义星座通信系统的跨层资源分配算法第91-115页
    5.1 系统结构第91-93页
    5.2 用户信道质量评估算法第93-100页
        5.2.1 星地链路质量估算第93-95页
        5.2.2 雨衰估算模型第95-97页
        5.2.3 降雨损耗率的计算方法第97-100页
    5.3 基于QoS的跨层资源分配算法第100-114页
        5.3.1 自适应编码调制(ACM)第101-102页
        5.3.2 可调公平调度算法第102-105页
        5.3.3 业务QoS的区分保障第105-107页
        5.3.4 用户业务分配权重函数第107-109页
        5.3.5 仿真评价第109-114页
    5.4 本章小结第114-115页
第6章 结论第115-119页
    6.1 全文总结第115-117页
    6.2 下一步工作第117-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9页
致谢第129-13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和学术成果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腐蚀缺陷间相互作用对管道失效压力影响研究
下一篇:石墨烯/铜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