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仪器、仪表论文--光学仪器论文--物理光学仪器论文

新型Dyson高光谱成像系统研究

致谢第4-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光谱成像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第13-35页
    1.1 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3-14页
    1.2 光谱成像技术的应用第14-2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22-32页
        1.3.1 国外研究状况第22-30页
        1.3.2 国内研究状况第30-31页
        1.3.3 发展趋势第31-32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第32-35页
2 Dyson高光谱成像技术的理论基础第35-65页
    2.1 光谱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第35-41页
    2.2 光谱成像技术的分类第41-51页
    2.3 Dyson结构及其成像特性第51-56页
        2.3.1 同心光学系统的成像特性第52-55页
        2.3.2 Dyson结构的成像特性第55-56页
    2.4 Dyson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像差特性第56-61页
        2.4.1 同心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像差特性第57-60页
        2.4.2 Dyson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像差特性第60-61页
    2.5 Dyson高光谱成像仪初始参数计算第61-64页
    2.6 本章小结第64-65页
3 一种新型Dyson高光谱成像技术第65-81页
    3.1 光谱成像技术的主要性能参数第65-69页
    3.2 新型Dyson高光谱成像技术第69-73页
        3.2.1 传统Dyson高光谱成像技术第69-72页
        3.2.2 新型Dyson高光谱成像技术的设计思想与结构形式第72-73页
    3.3 大视场、大相对孔径新型Dyson高光谱成像仪设计第73-80页
        3.3.1 大视场、大相对孔径望远物镜设计第74-78页
        3.3.2 大视场、大相对孔径新型Dyson光谱成像仪设计第78-79页
        3.3.3 大视场、大相对孔径新型Dyson高光谱成像仪整体结构第79-80页
    3.4 本章小结第80-81页
4 新型Dyson高光谱成像仪原理样机设计与实现第81-107页
    4.1 新型Dyson高光谱成像仪样机参数规划第81-86页
        4.1.1 探测器参数第81-84页
        4.1.2 新型Dyson高光谱成像仪参数第84-86页
    4.2 望远物镜设计第86-90页
        4.2.1 望远物镜结构形式的选择第86-87页
        4.2.2 望远物镜的优化第87-90页
    4.3 新型Dyson光谱成像仪设计第90-93页
    4.4 新型Dyson高光谱成像仪样机一体化设计第93-96页
    4.5 新型Dyson高光谱成像仪样机的工程化第96-99页
        4.5.1 狭缝组件设计与实现第96-97页
        4.5.2 新型Dyson高光谱成像仪样机的工程实现第97-98页
        4.5.3 样机指标与设计指标的符合性和误差分析第98-99页
    4.6 新型Dyson高光谱成像仪样机针对不同辐射特性目标的信噪比分析第99-105页
        4.6.1 入瞳辐亮度分析第100-102页
        4.6.2 光学系统透过率和其他参数第102页
        4.6.3 信噪比分析结果第102-105页
    4.7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5 新型Dyson高光谱成像仪样机的定标与外场实验第107-129页
    5.1 实验室定标第107-113页
        5.1.1 实验室定标原理及设备第107-110页
        5.1.2 实验室定标结果第110-113页
    5.2 新型Dyson高光谱成像仪样机地面推扫成像实验第113-116页
        5.2.1 实验室推扫实验第113-114页
        5.2.2 室外推扫实验第114-116页
        5.2.3 地面推扫实验总结第116页
    5.3 基于新型Dyson高光谱成像仪的机载高光谱遥感系统第116-124页
        5.3.1 机载高光谱成像仪遥感系统构成第116-118页
        5.3.2 机载高光谱成像仪遥感系统各分系统性能第118-124页
    5.4 外场飞行实验及结果第124-127页
    5.5 本章小结第127-129页
6 总结与展望第129-133页
    6.1 工作总结第129-130页
    6.2 创新点第130-131页
    6.3 展望第131-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39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39-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效果与提升策略研究--基于玉林市M镇的调查
下一篇:华南云开隆起西北缘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成因及构造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