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1 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 | 第11页 |
2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3 植物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 | 第12-15页 |
3.1 绒毡层异常发育导致花粉败育 | 第12-13页 |
3.2 细胞能量代谢异常导致雄性不育 | 第13-14页 |
3.3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发生与活性氧异常有关 | 第14-15页 |
4 植物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4.1 丙酮酸脱氢酶的组成 | 第15-16页 |
4.2 丙酮酸脱氢酶E1的研究进展 | 第16页 |
4.3 丙酮酸脱氢酶调节酶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5 丙酮酸脱氢酶E1α亚基及其调节酶与雄性不育的相关性 | 第17-18页 |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8-19页 |
7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GhPDC-E1α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20-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7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20-21页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21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21-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2.1 GhPDC-E1α cDNA克隆 | 第27-28页 |
2.2 GhPDC-E1α基因组DNA克隆 | 第28-30页 |
3 GhPDC-E1α基因序列分析 | 第30-31页 |
4 GhPDC-E1α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1-39页 |
4.1 GhPDC-E1α基因编码蛋白质预测 | 第31-32页 |
4.2 GhPDC-E1α蛋白质一级结构分析 | 第32-33页 |
4.3 GhPDC-E1α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 | 第33-35页 |
4.4 GhPDC-E1α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 | 第35-36页 |
4.5 GhPDC-E1α亚细胞定位预测 | 第36页 |
4.6 GhPDC-E1α蛋白保守结构域分析 | 第36-37页 |
4.7 氨基酸序列的多重比较以及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第37-39页 |
5 讨论 | 第39-40页 |
第三章 GhPDK和GhPDP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40-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40页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40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40-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2.1 GhPDK和GhPDP cDNA克隆 | 第41-43页 |
2.2 GhPDK和GhPDP基因组DNA克隆 | 第43-44页 |
3 GhPDK、GhPDP基因序列分析 | 第44-45页 |
3.1 GhPDK基因序列分析 | 第44页 |
3.2 GhPDP基因序列分析 | 第44-45页 |
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5-59页 |
4.1 蛋白质预测 | 第45-46页 |
4.2 蛋白质一级结构分析 | 第46-48页 |
4.3 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 | 第48-51页 |
4.4 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 | 第51-52页 |
4.5 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 | 第52-53页 |
4.6 蛋白保守结构域分析 | 第53-55页 |
4.7 氨基酸序列多重比较以及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第55-59页 |
5 讨论 | 第59-61页 |
5.1 棉花GhPDK基因结构与功能 | 第59页 |
5.2 棉花GhPDP基因结构与功能 | 第59-61页 |
第四章 GhPDC-E1α及其调节酶基因的定量表达 | 第61-7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4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61-62页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62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62-6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4-68页 |
2.1 晋A、亚棉A不育系及保持系小孢子发育过程中GhPDC-E1α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 第64-66页 |
2.2 晋A、亚棉A不育系及保持系小孢子发育过程中GhPDK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 第66-67页 |
2.3 晋A、亚棉A不育系及保持系小孢子发育过程中GhPDP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 第67-68页 |
3 讨论 | 第68-70页 |
3.1 GhPDC-E1α基因的表达与雄性不育的相关性 | 第68页 |
3.2 GhPDK/GhPDP对GhPDC-E1α的调控作用 | 第68-70页 |
第五章 丙酮酸含量的测定 | 第70-7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2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70页 |
1.2 主要试剂与实验仪器 | 第70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70-7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2-73页 |
2.1 丙酮酸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72页 |
2.2 晋A、亚棉A不育系及保持系小孢子发育过程中丙酮酸含量的变化 | 第72-73页 |
3 讨论 | 第73-75页 |
第六章 全文讨论 | 第75-77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Abstract | 第83-85页 |
附录 | 第87-143页 |
致谢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