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钢结构论文

基于悬链线效应的顶底角钢腹板双角钢连接梁柱子结构抗倒塌性能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绪论第11-23页
    1.1 引言第11页
    1.2 抗连续倒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1-15页
        1.2.1 连续倒塌的标志性事件第11-14页
        1.2.2 抗连续倒塌研究的意义第14-15页
    1.3 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的特点与发展第15-16页
        1.3.1 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的特点第15-16页
        1.3.2 钢结构梁柱螺栓连接节点的发展第16页
    1.4 相关课题研究现状第16-21页
        1.4.1 结构抗倒塌性能研究第16-18页
        1.4.2 悬链线效应研究第18-20页
        1.4.3 角钢连接节点的力学性能研究第20-21页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1-23页
2. 梁柱子结构拟静力抗倒塌试验研究第23-61页
    2.1 引言第23-24页
    2.2 试验概况第24-29页
        2.2.1 梁柱子结构模型第24-26页
        2.2.2 试件设计及加工制作第26-29页
        2.2.3 试件钢材属性-材料力学性能第29页
    2.3 试验装置第29-31页
    2.4 试验测量仪器与方法第31-36页
        2.4.1 子结构承载力测量第31页
        2.4.2 竖向力测量第31-32页
        2.4.3 变形测量第32-34页
        2.4.4 应变测量第34-36页
    2.5 试验加载方案第36页
    2.6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36-51页
        2.6.1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第36-41页
        2.6.2 承载力-加载位移曲线第41-44页
        2.6.3 梁柱子结构变形曲线第44-46页
        2.6.4 竖向反力-加载位移曲线第46-47页
        2.6.5 应变-加载位移曲线第47-51页
    2.7 内力分析第51-56页
        2.7.1 梁截面应变分析第51-53页
        2.7.2 梁截面内力分析第53-56页
    2.8 抗力机制分析第56-58页
    2.9 本章小结第58-61页
3. 梁柱子结构拟静力抗倒塌试验数值模拟第61-75页
    3.1 引言第61页
    3.2 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第61-62页
    3.3 模拟方法的选择第62页
    3.4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62-67页
        3.4.1 单元选择第62-63页
        3.4.2 材料模型及断裂损伤准则第63-64页
        3.4.3 网格划分第64-65页
        3.4.4 模型中的接触关系第65-66页
        3.4.5 边界条件第66页
        3.4.6 非线性求解第66-67页
    3.5 模型验证分析第67-72页
        3.5.1 现象及破坏形态第67-69页
        3.5.2 承载力-加载位移曲线第69-70页
        3.5.3 弯矩及轴力第70-72页
    3.6 本章小结第72-75页
4. 梁柱子结构抗倒塌性能影响参数分析第75-95页
    4.1 引言第75页
    4.2 基本模型及变化参数第75-76页
    4.3 跨高比对结构抗倒塌性能的影响第76-80页
        4.3.1 承载力对比分析第76-77页
        4.3.2 内力对比分析第77-79页
        4.3.3 抗力机制对比分析第79-80页
    4.4 跨度比对结构抗倒塌性能的影响第80-85页
        4.4.1 承载力对比分析第80-82页
        4.4.2 内力对比分析第82-83页
        4.4.3 抗力机制对比分析第83-85页
    4.5 顶底角钢厚度对结构抗倒塌性能的影响第85-89页
        4.5.1 承载力对比分析第85-87页
        4.5.2 内力对比分析第87-88页
        4.5.3 抗力机制对比分析第88-89页
    4.6 腹板角钢厚度对结构抗倒塌性能的影响第89-94页
        4.6.1 承载力对比分析第90-91页
        4.6.2 内力对比分析第91-93页
        4.6.3 抗力机制对比分析第93-94页
    4.7 本章小结第94-95页
5. 结论与展望第95-97页
    5.1 结论第95-96页
    5.2 展望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及获奖情况第103-104页
致谢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iR-885-3p/Aurora-A对人肺腺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的调控及分子机制探究
下一篇:钢框架简化建模及连续倒塌鲁棒性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