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1 引言 | 第7-14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8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8-11页 |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8-9页 |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9-11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1.4.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1.5 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 1.5.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3页 |
|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 2 吕梁山沿黄枣区红枣种植概况 | 第14-17页 |
| 2.1 吕梁山沿黄枣区红枣产业带的起因 | 第14-15页 |
| 2.2 吕梁山沿黄枣区红枣种植区域布局 | 第15页 |
| 2.3 吕梁山沿黄枣区红枣种植现状 | 第15-16页 |
| 2.3.1 吕梁山沿黄枣区红枣种植面积 | 第15-16页 |
| 2.3.2 吕梁山沿黄枣区红枣种植产量 | 第16页 |
| 2.3.3 吕梁山沿黄枣区红枣种植单位面积产量 | 第16页 |
| 2.4 小结 | 第16-17页 |
| 3 数据来源、指标选择及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3.1 数据来源 | 第17页 |
| 3.2 指标选择 | 第17-18页 |
| 3.2.1 成本核算指标说明 | 第17-18页 |
| 3.2.2 收益核算指标说明 | 第18页 |
| 3.3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4 吕梁山沿黄枣区红枣实证分析 | 第19-31页 |
| 4.1 吕梁山沿黄枣区红枣种植成本收益分析 | 第19-20页 |
| 4.2 吕梁山沿黄枣区红枣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 第20-24页 |
| 4.2.1 红枣成本比较分析 | 第21-23页 |
| 4.2.2 红枣收益比较分析 | 第23-24页 |
| 4.3 吕梁山沿黄枣区红枣与其他农作物种植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 第24-25页 |
| 4.3.1 红枣成本比较分析 | 第25页 |
| 4.3.2 红枣收益比较分析 | 第25页 |
| 4.3.3 小结 | 第25页 |
| 4.4 吕梁山沿黄枣区红枣成本及经济效益的分析 | 第25-27页 |
| 4.4.1 不同区域红枣种植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 第26-27页 |
| 4.5 吕梁山沿黄枣区红枣生产效益的盈亏平衡分析 | 第27-31页 |
| 4.5.1 吕梁山山地红枣的纯收入 | 第28-29页 |
| 4.5.2 吕梁山山地红枣的均衡产量与边际土地 | 第29-30页 |
| 4.5.3 吕梁山山地红枣的品质与价格 | 第30页 |
| 4.5.4 吕梁山山地红枣的劳动力成本 | 第30-31页 |
| 5 结论 | 第31-34页 |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31页 |
| 5.1.1 对红枣的投入产出规律需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 第31页 |
| 5.1.2 集约化经营程度低 | 第31页 |
| 5.1.3 对比得出吕梁山沿黄枣区的红枣种植收益没有比较优势 | 第31页 |
| 5.1.4 红枣成本收益率降低 | 第31页 |
| 5.2 建议 | 第31-34页 |
| 5.2.1 转变粗放的管理模式,走效益化路线 | 第32页 |
| 5.2.2 合理增加投入,转变枣农传统的思想观念 | 第32页 |
| 5.2.3 减少劳动用工数和用工物化投入 | 第32页 |
| 5.2.4 加强对红枣生产、需求及价格的监测 | 第32-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 Abstract | 第36-37页 |
| 附:调查表1 | 第38-39页 |
| 附:调查表2 | 第39-42页 |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