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道德教育论文

荀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中文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导论第10-21页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第10-12页
        (一)选题缘由第10-11页
        (二)研究意义第11-12页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2-18页
        (一)国内研究现状第12-16页
        (二)境外研究状况第16-18页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8-19页
        (一)研究思路第18页
        (二)研究方法第18-19页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第19-21页
        (一)研究的重点第19页
        (二)研究的难点第19页
        (三)研究的创新点第19-21页
第一章 荀子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条件第21-36页
    一、荀子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第22-24页
        (一)政治条件第22页
        (二)经济条件第22-23页
        (三)文化条件第23-24页
    二、荀子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第24-28页
        (一)对先秦各派思想的批判第24-26页
        (二)对先秦各派思想的继承、发展与融合第26-28页
    三、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第28-36页
        (一)“天人之分”的天人观第28-31页
        (二)“人之性恶”的人性论第31-36页
第二章 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第36-48页
    一、荀子“义利”、“义势”与“勇蛮”之荣辱观第36-40页
        (一)荀子荣辱观的产生第36-38页
        (二)荣辱之类分第38-40页
    二、荀子“能以事亲谓之孝”的孝道观第40-44页
        (一)荀子孝思想的理论来源第40-41页
        (二)“能以事亲谓之孝”的孝道思想第41-44页
    三、荀子“以礼导欲”的礼欲观第44-48页
        (一)以礼养欲第44-46页
        (二)以礼节欲第46-48页
第三章 荀子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实践特点第48-62页
    一、荀子道德教育目标第48-53页
        (一)荀子道德教育目标的逻辑起点:途之人可以为禹第48-49页
        (二)荀子道德教育目标的三个层次:士、君子、圣人第49-53页
    二、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践特点第53-62页
        (一)施教者要遵从道德培养的基本规律第53-56页
        (二)受教育者要注重自身品德修养第56-62页
第四章 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第62-81页
    一、完善道德教育内容,促进社会和谐第62-70页
        (一)以“荣辱观”教育为起点,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第62-64页
        (二)以“孝”为内容,构建和谐家庭第64-66页
        (三)“以礼导欲”,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第66-68页
        (四)“制天命而用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第68-70页
    二、设定道德教育目标要体现层次性第70-73页
        (一)道德教育目标设定要有层次性第71-72页
        (二)坚持底线要求与最高要求相统一第72-73页
    三、丰富道德教育方法,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第73-81页
        (一)突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提升施教水平第73-76页
        (二)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提高自我修养水平第76-81页
结语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南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研究
下一篇:延安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