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及预测模型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概述第11-12页
        1.1.1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规律第11-12页
        1.1.2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来源第12页
    1.2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研究进展第12-16页
        1.2.1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实测研究第12-14页
        1.2.2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模型第14-15页
        1.2.3 问题及难点第15-16页
    1.3 机器学习理论第16-18页
        1.3.1 常见机器学习算法第16-17页
        1.3.2 机器学习在水质污染研究中的应用第17-18页
    1.4 研究意义第18页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8-21页
        1.5.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5.2 技术路线第19-21页
第二章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基础理论第21-27页
    2.1 场次降雨径流污染平均浓度(EMC)第21-22页
        2.1.1 概念第21页
        2.1.2 测算方法第21-22页
    2.2 初期冲刷效应第22-23页
        2.2.1 概念第22页
        2.2.2 判定方法第22-23页
    2.3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影响因素第23-26页
        2.3.1 降雨特征第23-25页
        2.3.2 大气沉降第25页
        2.3.3 功能区及下垫面特征第25-26页
    2.4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实验研究第27-60页
    3.1 研究区域概况第27-30页
        3.1.1 自然特征第27-29页
        3.1.2 社会经济状况第29页
        3.1.3 下垫面情况第29-30页
    3.2 研究方法第30-35页
        3.2.1 采样点选取第30页
        3.2.2 样品采集及检测第30-34页
        3.2.3 数据分析方法第34-35页
    3.3 降雨径流污染瞬时浓度分析第35-47页
        3.3.1 瞬时浓度统计分析第35-40页
        3.3.2 瞬时浓度动态规律分析第40-47页
    3.4 场次降雨径流污染平均浓度(EMC)第47-51页
    3.5 初期冲刷效应分析第51-56页
        3.5.1 无量纲累积M(V)曲线第51-53页
        3.5.2 初期冲刷指数第53-56页
    3.6 污染指标相关性分析第56-58页
    3.7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四章 道路降雨径流污染预测模型第60-82页
    4.1 统计学习及支持向量机概述第60-69页
        4.1.1 统计学习理论第60-62页
        4.1.2 支持向量机第62-69页
    4.2 数据预处理第69-75页
        4.2.1 数据来源第69页
        4.2.2 影响因子及决策变量第69-71页
        4.2.3 非数值影响因子第71页
        4.2.4 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第71-72页
        4.2.5 影响因子主成分分析(PCA)第72-74页
        4.2.6 数据标准化第74-75页
    4.3 道路降雨径流污染SVM模型建立第75-77页
        4.3.1 核函数选择第75页
        4.3.2 模型参数选择第75-77页
    4.4 模型校核及验证第77-80页
        4.4.1 校验参数第77-78页
        4.4.2 校验结果第78-80页
    4.5 预测模型应用第80页
    4.6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82-85页
    5.1 研究结论第82-84页
        5.1.1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实验研究结论第82-83页
        5.1.2 道路降雨径流污染模型研究结论第83-84页
    5.2 研究展望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91页
致谢第91-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夏热冬冷地区农村住宅围护结构对室内热舒适度的影响研究--以湖北地区为例
下一篇:西安城市街旁绿地夏季微气候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