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8页 |
1.1 背景 | 第11页 |
1.2 二茂铁的物理化学性质与主要用途 | 第11-12页 |
1.3 烷基化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 第12-13页 |
1.4 烷基化反应常用的固体酸催化剂 | 第13-21页 |
1.4.1 酸性离子交换树脂 | 第13-15页 |
1.4.2 分子筛类 | 第15-17页 |
1.4.3 复合氧化物固体超强酸 | 第17-18页 |
1.4.4 杂多酸类催化剂 | 第18-20页 |
1.4.5 载体固载液体酸类 | 第20-21页 |
1.5 铁基燃油添加剂的消烟净化作用研究现状 | 第21-26页 |
1.5.1 柴油尾气碳烟的形成过程 | 第21-22页 |
1.5.2 碳烟的物理与化学性质参数 | 第22-24页 |
1.5.3 含铁碳烟的形貌与纳米结构 | 第24页 |
1.5.4 燃料添加型催化剂对尾气碳烟燃烧的催化作用 | 第24-26页 |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8-35页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8-30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8-29页 |
2.1.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9-30页 |
2.2 实验装置及流程 | 第30-31页 |
2.2.1 烷基化反应催化剂评价装置 | 第30页 |
2.2.2 碳烟采集装置 | 第30-31页 |
2.3 烷基化反应实验流程与产物分析 | 第31-33页 |
2.3.1 烷基化反应催化剂制备 | 第31页 |
2.3.2 烷基化反应催化剂评价 | 第31页 |
2.3.3 反应产物定量分析 | 第31-33页 |
2.4 柴油尾气碳烟收集与表征实验流程 | 第33-35页 |
2.4.1 碳烟采集 | 第33页 |
2.4.2 碳烟表征与分析方法 | 第33-35页 |
第三章 二茂铁烷基化反应 | 第35-49页 |
3.1 前言 | 第35页 |
3.2 催化剂筛选 | 第35-42页 |
3.2.1 树脂类催化剂 | 第36-37页 |
3.2.2 分子筛类催化剂 | 第37-38页 |
3.2.3 复合氧化物类催化剂 | 第38-39页 |
3.2.4 杂多酸类催化剂 | 第39-40页 |
3.2.5 载体固载液体酸类催化剂 | 第40-41页 |
3.2.6 催化剂筛选结论 | 第41-42页 |
3.3 磷酸/硅胶催化剂催化二茂铁烷基化反应条件优化 | 第42-48页 |
3.3.1 催化剂制备条件优化 | 第42-44页 |
3.3.2 二茂铁烷基化反应条件优化 | 第44-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铁基柴油添加剂的消烟净化作用 | 第49-83页 |
4.1 前言 | 第49页 |
4.2 含铁碳烟颗粒燃烧性能研究 | 第49-56页 |
4.2.1 二茂铁添加量对于含铁碳烟燃烧性能的影响 | 第51-53页 |
4.2.2 松散接触下铁氧化物催化模拟碳烟燃烧特性研究 | 第53-54页 |
4.2.3 不同铁基FBC对于碳烟燃烧温度的影响 | 第54-56页 |
4.3 含铁碳烟的纳米结构和组分研究 | 第56-81页 |
4.3.1 碳烟的XRD分析 | 第56-60页 |
4.3.2 含铁碳烟的TEM分析 | 第60-73页 |
4.3.3 含铁碳烟的XPS分析 | 第73-78页 |
4.3.4 铁对于碳烟纳米结构影响分析 | 第78-8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6页 |
5.1 结论 | 第83-84页 |
5.2 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8页 |
附录1 图像处理过程演示 | 第98-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或等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