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珠三角地区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前言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1.3 珠三角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分析第10-12页
        1.3.1 河流水系及水资源概况第10页
        1.3.2 珠三角地区降雨特征第10-11页
        1.3.3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背景第11-12页
    1.4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3-15页
        1.5.1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5.2 技术路线第14-15页
2 海绵城市概述第15-27页
    2.1 海绵城市第15-17页
        2.1.1 海绵城市概念第15页
        2.1.2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花园概念辨析第15-16页
        2.1.3 海绵城市的特点第16-17页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19页
        2.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7-18页
        2.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8-19页
    2.3 国内外案例分析第19-27页
        2.3.1 吴淞滨江公园第19-21页
        2.3.2 墨尔本皇家公园第21-23页
        2.3.3 Big U第23-27页
3 珠三角地区海绵城市公园建设案例与分析第27-63页
    3.1 研究对象的选择第27-28页
    3.2 大观湿地公园第28-40页
        3.2.1 臭鱼塘转变为海绵湿地公园第28-29页
        3.2.2 精密计算的海绵泡,构建海绵基底第29-31页
        3.2.3 多水塘-湿地耦合系统第31-37页
        3.2.4 透水铺装的使用第37-39页
        3.2.5 海绵生态圈孵化科技生态链第39-40页
    3.3 深圳光明新区新城公园第40-52页
        3.3.1 规划先行,引导海绵城市理念的落实第40-43页
        3.3.2 基于计算机模型的基础研究与评估第43-45页
        3.3.3 低影响开发专项设计第45-49页
        3.3.4 绿色建筑雨水利用第49-51页
        3.3.5 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改善生境第51-52页
    3.4 广州华南农业大学湿地公园第52-59页
        3.4.1 回望湿地公园第53-55页
        3.4.2 依据地势改造第55-56页
        3.4.3 引入人工湿地第56页
        3.4.4 生态滤水带第56-57页
        3.4.5 人文景观的营造第57-59页
    3.5 现阶段存在问题总结第59页
        3.5.1 LID技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较为单一第59页
        3.5.2 景观同质化严重第59页
        3.5.3 理论研究跟不上实践步伐第59页
    3.6 海绵城市理念公园于公园传统规划设计的进步第59-63页
        3.6.1 ―公园性‖+―生态性‖的多用途第60-61页
        3.6.2 应用LID技术解决雨水问题第61-62页
        3.6.3 富有生命力的软系统第62-63页
4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公园规划设计策略第63-73页
    4.1 跨尺度的生态规划理论和方法体系为基础第63-64页
        4.1.1 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第63-64页
        4.1.2 水系格局的构建第64页
    4.2 构建具备景观效益的径流控制系统第64-66页
        4.2.1 充分利用现状自然排水第64页
        4.2.2 通过竖向设计改变地表径流第64-66页
    4.3 水系设计与水生态治理第66-68页
        4.3.1 自净化系统与生态修复第66页
        4.3.2 海绵式水体单元的构建第66-67页
        4.3.3 水陆消落带设计第67-68页
    4.4 陆生、湿生、水生的自然过渡第68-69页
        4.4.1 植物配置原则第68-69页
        4.4.2 植物选择原则第69页
    4.5 依据地面功能设置透水铺装第69-72页
        4.5.1 尽量减少不透水地表面积第69-70页
        4.5.2 主要道路与广场铺装第70-71页
        4.5.3 次级步道与小型场地铺装第71-72页
    4.6 LID技术与审美艺术的协同第72-73页
5 讨论与结论第73-77页
    5.1 研究结论第73-75页
    5.2 展望与不足第75-77页
致谢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州丘陵地区乡村景观旅游开发和保护研究
下一篇:河北地区民居影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