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前言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缘起 | 第11-13页 |
1.1.1 广州丘陵地区乡村分布情况 | 第11页 |
1.1.2 广州丘陵地区乡村景观的特殊性 | 第11-12页 |
1.1.3 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机遇 | 第12页 |
1.1.4 广州乡丘陵地区乡村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 | 第12-13页 |
1.1.5 学术研究上的欠缺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1.3.1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 第14-20页 |
1.3.2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 第20-22页 |
1.4 重要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1.4.1 乡村 | 第22-23页 |
1.4.2 乡村旅游 | 第23页 |
1.4.3 乡村景观 | 第23-24页 |
1.4.4 丘陵地区 | 第24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2页 |
2.1 研究地概况 | 第25-26页 |
2.1.1 地理条件 | 第25页 |
2.1.2 农业资源 | 第25页 |
2.1.3 文化景观 | 第25-26页 |
2.2 研究数据采集 | 第26-32页 |
2.2.1 调查对象选择 | 第26页 |
2.2.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第26-30页 |
2.2.3 调查过程和方法 | 第30-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83页 |
3.1 广州丘陵地区乡村景观基本特征 | 第32-53页 |
3.1.1 广州丘陵区乡村整体格局分析 | 第32-36页 |
3.1.2 广州丘陵区乡村景观构成要素的特征总结 | 第36-53页 |
3.2 乡村旅游点乡村景观的利用与建设现状总结 | 第53-68页 |
3.2.1 红山村 | 第54-56页 |
3.2.2 塱头村 | 第56-57页 |
3.2.3 洛场村 | 第57-59页 |
3.2.4 莲塘村 | 第59-60页 |
3.2.5 蒙花布村 | 第60-61页 |
3.2.6 东境村 | 第61-63页 |
3.2.7 溪头村 | 第63-65页 |
3.2.8 宣星村 | 第65-66页 |
3.2.9 钱岗古村 | 第66-68页 |
3.3 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点乡村景观建设现状的评价 | 第68-73页 |
3.3.1 景观资源环境的评价 | 第69-71页 |
3.3.2 旅游条件的评价 | 第71-73页 |
3.4 旅游者对乡村景观资源的偏好及诉求 | 第73-76页 |
3.4.1 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景观资源的偏好 | 第73-74页 |
3.4.2 旅游者对景观资源的诉求 | 第74-75页 |
3.4.3 旅游者对服务设施的诉求 | 第75-76页 |
3.4.4 旅游者对活动类型的诉求 | 第76页 |
3.5 乡村旅游点居民群体特征及对景观的建议诉求 | 第76-83页 |
3.5.1 居民的家庭成员组成情况 | 第76-77页 |
3.5.2 居民外出特征 | 第77-78页 |
3.5.3 当地居民对乡村景观资源的建议 | 第78-79页 |
3.5.4 当地居民对乡村景观资源的偏好 | 第79-80页 |
3.5.5 当地居民对乡村景观资源的诉求 | 第80-81页 |
3.5.6 居民对当地生活服务设施的诉求 | 第81-82页 |
3.5.7 居民对当地旅游者的态度及看法 | 第82-83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83-98页 |
4.1 讨论 | 第83-95页 |
4.1.1 广州丘陵地区乡村旅游点乡村景观的特征 | 第83-86页 |
4.1.2 广州丘陵地区乡村旅游点乡村景观的保护和利用取得的成果 | 第86-87页 |
4.1.3 广州丘陵地区乡村旅游点乡村景观保护和利用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87-89页 |
4.1.4 旅游者和居民对乡村景观的偏好和诉求 | 第89-90页 |
4.1.5 广州乡村旅游点乡村景观保护的内容探讨 | 第90-93页 |
4.1.6 广州乡村旅游点乡村景观保护及规划建设思路与模式探讨 | 第93-95页 |
4.2 结论 | 第95-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附录 | 第103-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