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内核的设备驱动框架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课题背景 | 第12-14页 |
·微内核技术 | 第12-13页 |
·设备驱动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论文安排 | 第15-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2章 相关工作 | 第17-29页 |
·Linux设备驱动模型 | 第17-20页 |
·Linux设备驱动模型概述 | 第17-18页 |
·Linux设备驱动实现机制 | 第18-19页 |
·Nooks体系结构 | 第19-20页 |
·Windows设备驱动 | 第20-22页 |
·WDM概述 | 第20-21页 |
·WDF概述 | 第21-22页 |
·其他操作系统 | 第22-27页 |
·Exokernel | 第22-24页 |
·Mach | 第24页 |
·Nemesis | 第24-25页 |
·QNX | 第25-26页 |
·OSKit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设备驱动框架设计 | 第29-39页 |
·整体架构 | 第29-31页 |
·硬件抽象层 | 第31-34页 |
·硬件中断封装 | 第32-33页 |
·硬件I/O的封装 | 第33-34页 |
·内存分配 | 第34页 |
·驱动服务运行环境 | 第34-37页 |
·驱动接口 | 第35-36页 |
·驱动服务交互模型 | 第36-37页 |
·服务加载与控制 | 第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驱动服务运行环境实现 | 第39-47页 |
·接口定义 | 第39-41页 |
·接口描述语言 | 第39-40页 |
·驱动服务接口 | 第40-41页 |
·远程方法调用机制实现 | 第41-44页 |
·Flick概述 | 第41-42页 |
·桩代码模型 | 第42-43页 |
·参数编组和解组 | 第43-44页 |
·服务加载与控制 | 第44-46页 |
·命名服务接口 | 第45页 |
·线程管理接口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硬件抽象层实现 | 第47-58页 |
·内存管理模块 | 第47-50页 |
·缺页中断处理 | 第48-49页 |
·DMA内存分配 | 第49-50页 |
·I/O模块 | 第50-53页 |
·端口I/O | 第50-52页 |
·内存映射I/O | 第52-53页 |
·中断处理模块 | 第53-56页 |
·微内核架构的中断处理机制 | 第54-55页 |
·硬件抽象层中的中断处理封装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6章 系统性能验证 | 第58-66页 |
·服务运行环境性能评估 | 第58-59页 |
·驱动服务加载 | 第58页 |
·远程方法调用机制 | 第58-59页 |
·硬件抽象层性能评估 | 第59-60页 |
·驱动实例测试验证 | 第60-65页 |
·时钟驱动 | 第60-63页 |
·网络接口驱动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66-67页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