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范畴和方法 | 第9-12页 |
1.3.1 研究范畴 | 第9-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2.1 居住区生产性景观设施的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2.1.1 社区理论 | 第14-15页 |
2.1.2 环境行为学理论 | 第15-16页 |
2.1.3 生态建筑学理论 | 第16-17页 |
2.1.4 观赏园艺学理论 | 第17-18页 |
2.2 关于城市生产性景观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2.2.1 国外关于城市生产性景观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2.2.2 国内关于城市生产性景观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2.3 小结 | 第20-22页 |
第3章 重庆主城区农转非安置房居住区调研 | 第22-50页 |
3.1 农转非安置房居住区总体概况 | 第22-28页 |
3.1.1 调研居住区范围 | 第22-23页 |
3.1.2 总体特征 | 第23-28页 |
3.1.3 影响生产性景观出现因素 | 第28页 |
3.2 社区绿地现状 | 第28-34页 |
3.2.1 绿地布局类型 | 第28-31页 |
3.2.2 居住区常见植物 | 第31-34页 |
3.3 生产性景观现状 | 第34-43页 |
3.3.1 生产性景观在农转非安置房居住区中的应用现状 | 第34-38页 |
3.3.2 居住区中生产性景观现状效益分析 | 第38-43页 |
3.4 农转非居民特征 | 第43-50页 |
3.4.1 转非居民结构特征 | 第43-46页 |
3.4.2 转非居民行为 | 第46-50页 |
第4章 对农转非安置房居住区和生产性景观的认知 | 第50-54页 |
4.1 农转非安置房与其他类型住房的异同 | 第50页 |
4.2 生产性景观与观赏性景观的异同 | 第50页 |
4.3 农转非安置房居住区、转非居民与生产性景观的契合 | 第50-54页 |
第5章 生产性景观在农转非居住区中应用的设计策略 | 第54-68页 |
5.1 居住区生产性景观的设计目标 | 第54-55页 |
5.1.1 环境层面——提升居住区景观 | 第54页 |
5.1.2 生活层面——丰富活动类型 | 第54页 |
5.1.3 经济层面——增加居民收入 | 第54页 |
5.1.4 社会层面——建立社交平台 | 第54-55页 |
5.2 社区生产性景观的设计原则 | 第55-58页 |
5.2.1 宜地性原则 | 第55页 |
5.2.2 整体性原则 | 第55-56页 |
5.2.3 预见性原则 | 第56-57页 |
5.2.4 可参与性原则 | 第57-58页 |
5.3 居住生产性景观的设计方式 | 第58-68页 |
5.3.1 保留居住区外的原始农业景观 | 第58-60页 |
5.3.2 与其他居住区共享绿地 | 第60-63页 |
5.3.3 填充居住区内部的闲置空间 | 第63-65页 |
5.3.4 重构居住区内部空间创造生产性景观用地 | 第65-68页 |
第6章 案例实证 | 第68-84页 |
6.1 居住区整体概况 | 第68-73页 |
6.1.1 区位分析 | 第68-69页 |
6.1.2 周边用地分析 | 第69-70页 |
6.1.3 内部交通分析 | 第70页 |
6.1.4 用地平衡分析 | 第70-72页 |
6.1.5 绿地光照强度分析 | 第72-73页 |
6.2 设计策略 | 第73-84页 |
6.2.1 调整用地平衡,增加公共活动空间 | 第73-75页 |
6.2.2 改变景观结构,丰富活动类型 | 第75-81页 |
6.2.3 全民参与管理,完善社区结构 | 第81-82页 |
6.2.4 多向交流合作,提升居住区价值 | 第82-84页 |
第7章 结论与不足 | 第84-86页 |
7.1 结论 | 第84页 |
7.2 不足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附录 | 第88-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