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国内外基坑工程时空效应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国内外基坑变形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路线 | 第19-22页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2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3 预期目标 | 第20-21页 |
1.3.4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2章 基坑变形的时空效应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 第22-30页 |
2.1 基坑变形机理 | 第22-25页 |
2.1.1 基坑围护结构变形机理 | 第22-24页 |
2.1.2 基坑坑外地表沉降机理 | 第24页 |
2.1.3 基坑坑底隆起变形机理 | 第24-25页 |
2.2 基坑变形的时空效应机理 | 第25-27页 |
2.2.1 围护结构侧移的时空效应 | 第25-26页 |
2.2.2 基坑坑外地表沉降的时空效应 | 第26-27页 |
2.3 基坑变形的影响因素 | 第27-29页 |
2.3.1 自身因素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2 设计因素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3 施工因素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 第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工程概述及监测分析 | 第30-54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30-31页 |
3.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 第31-33页 |
3.2.1 工程地质概况 | 第31-32页 |
3.2.2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2-33页 |
3.3 基坑支护设计 | 第33-35页 |
3.3.1 基坑外支护设计 | 第33页 |
3.3.2 基坑内支护设计 | 第33-35页 |
3.4 监测方案概况 | 第35-39页 |
3.4.1 监测工作内容 | 第35页 |
3.4.2 监测测点的布置 | 第35-39页 |
3.5 施工概况 | 第39-41页 |
3.5.1 深基坑开挖原则 | 第39页 |
3.5.2 深基坑开挖施工顺序 | 第39-41页 |
3.6 施工工况 | 第41页 |
3.7 土岩复合地层深基坑变形时空效应的监测数据分析 | 第41-52页 |
3.7.1 基坑围护结构变形时空效应分析 | 第42-48页 |
3.7.2 坑外地表沉降时空效应分析 | 第48-52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土岩复合地层深基坑变形时空效应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54-72页 |
4.1 基于Midas GTS NX的深基坑建模有限元理论 | 第54-55页 |
4.1.1 概述 | 第54页 |
4.1.2 本构模型的选择 | 第54-55页 |
4.2 模型的建立 | 第55-61页 |
4.2.1 模型土体及结构属性的选取 | 第55-58页 |
4.2.2 模型尺寸和网格划分 | 第58-59页 |
4.2.3 基坑模型边界条件 | 第59页 |
4.2.4 数值模拟施工工况的划分 | 第59-61页 |
4.3 基坑变形时空效应数值模拟分析 | 第61-68页 |
4.3.1 围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时空效应分析 | 第61-65页 |
4.3.2 坑外地表沉降时空效应分析 | 第65-68页 |
4.4 模拟结果与现场数据对比分析 | 第68-71页 |
4.4.1 深基坑围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 第68-69页 |
4.4.2 深基坑周边地表沉降位移对比分析 | 第69-7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基于时空效应理论深基坑开挖与支护对基坑变形影响分析及变形控制措施 | 第72-80页 |
5.1 基坑拉槽与不拉槽开挖对基坑变形时空效应的影响 | 第72-75页 |
5.2 基坑支护与不支护对基坑变形时空效应的影响 | 第75-78页 |
5.3 基于时空效应理论深基坑变形的控制措施 | 第78-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结论 | 第80-81页 |
6.2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