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3-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1.2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介绍 | 第10-16页 | 
| 1.2.1 近红外光谱产生原理 | 第10-11页 | 
| 1.2.2 近红外光谱分析过程及其特点与难点 | 第11-12页 | 
| 1.2.3 近红外光谱仪器 | 第12-15页 | 
| 1.2.4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历程 | 第15-16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1.3.1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制浆造纸工业中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1.3.2 波长选择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1.3.3 模型转移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1.4 本文主要内容与结构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近红外光谱分析中的化学计量学方法 | 第21-31页 | 
| 2.1 引言 | 第21页 | 
| 2.2 光谱预处理 | 第21-23页 | 
| 2.2.1 导数 | 第21页 | 
| 2.2.2 平滑 | 第21-22页 | 
| 2.2.3 多元散射校正 | 第22页 | 
| 2.2.4 正交信号校正 | 第22页 | 
| 2.2.5 小波变换 | 第22-23页 | 
| 2.3 波长选择 | 第23-26页 | 
| 2.3.1 相关系数法 | 第23页 | 
| 2.3.2 竞争自适应重加权采样法(CARS) | 第23-24页 | 
| 2.3.3 遗传算法(GA) | 第24-25页 | 
| 2.3.4 连续投影算法(SPA) | 第25-26页 | 
| 2.4 定量校正 | 第26-27页 | 
| 2.4.1 多元线性回归(MLR) | 第26页 | 
| 2.4.2 主成分回归(PCR) | 第26页 | 
| 2.4.3 偏最小二乘(PLS)回归 | 第26-27页 | 
| 2.5 模型转移 | 第27-29页 | 
| 2.5.1 斜率/截距(S/B)算法 | 第27页 | 
| 2.5.2 直接校正(DS)算法 | 第27-28页 | 
| 2.5.3 分段直接校正(PDS)算法 | 第28页 | 
| 2.5.4 光谱空间转换(SST)算法 | 第28-29页 | 
| 2.5.5 典型相关分析(CCA)算法 | 第29页 | 
| 2.6 模型评价参数 | 第29-30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制浆木材中木质素和综纤维素近红外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 第31-48页 | 
| 3.1 引言 | 第31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31-34页 | 
| 3.2.1 样品制备 | 第31页 | 
| 3.2.2 光谱采集 | 第31-33页 | 
| 3.2.3 样品化学成分含量测定 | 第33-34页 | 
| 3.3 木质素与综纤维素含量全谱模型的建立 | 第34-37页 | 
| 3.3.1 校正集与预测集的划分 | 第34页 | 
| 3.3.2 样品光谱的预处理 | 第34-35页 | 
| 3.3.3 全光谱PLS模型的建立 | 第35-37页 | 
| 3.4 波长选择 | 第37-47页 | 
| 3.4.1 CARS波长选择 | 第37-41页 | 
| 3.4.2 GA波长选择 | 第41-44页 | 
| 3.4.3 SPA波长选择 | 第44-47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制浆木材中木质素和综纤维素的模型转移 | 第48-59页 | 
| 4.1 引言 | 第48页 | 
| 4.2 实验部分 | 第48-50页 | 
| 4.2.1 样品的收集与化学成分含量测定 | 第48页 | 
| 4.2.2 采集光谱 | 第48-50页 | 
| 4.3 模型转移 | 第50-57页 | 
| 4.3.1 主机模型的建立 | 第50页 | 
| 4.3.2 转移前仪器间光谱与预测结果差异 | 第50-51页 | 
| 4.3.3 标样集的选取 | 第51页 | 
| 4.3.4 DS法模型转移 | 第51-53页 | 
| 4.3.5 SST法模型转移 | 第53-55页 | 
| 4.3.6 CCA法模型转移 | 第55-57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 5.1 总结 | 第59-60页 |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60-6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