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9-10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1.2 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2.2.1 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 | 第10-11页 |
2.2.2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的研究 | 第11-12页 |
2.2.3 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入校园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2.2.4 关于民俗体育“舞水龙”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2.3 评述 | 第14-15页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15页 |
3.2.2 实地考察法 | 第15页 |
3.2.3 问卷调查法 | 第15-16页 |
3.2.4 访谈法 | 第16-17页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17页 |
3.2.6 逻辑分析法 | 第17页 |
4 平塘民俗体育“舞水龙”的起源变迁与文化研究 | 第17-20页 |
4.1 平塘民俗体育“舞水龙”的起源变迁 | 第17-18页 |
4.2 关于文化结构的划分 | 第18页 |
4.3 平塘民俗体育“舞水龙”的物质文化 | 第18-19页 |
4.4 平塘民俗体育“舞水龙”的制度文化 | 第19-20页 |
4.4.1 平塘民俗体育“舞水龙”体现非正式制度文化 | 第19页 |
4.4.2 平塘民俗体育“舞水龙”在祭祀方面的表现 | 第19-20页 |
4.5 平塘民俗体育“舞水龙”的精神文化 | 第20页 |
5 民俗体育“舞水龙”的价值分析 | 第20-22页 |
5.1 教育感化的价值 | 第20页 |
5.2 娱乐健身的价值 | 第20-21页 |
5.3 文化传承的价值 | 第21页 |
5.4 旅游开发的价值 | 第21页 |
5.5 团队合作的价值 | 第21-22页 |
6 平塘民族中学引进民俗体育“舞水龙”的必要性分析 | 第22-23页 |
6.1 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 第22页 |
6.2 利于优化体育课程结构丰富校园文化 | 第22页 |
6.3 利于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资源的拓展 | 第22-23页 |
6.4 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 第23页 |
7 平塘民族中学引进民俗体育“舞水龙”可行性分析 | 第23-26页 |
7.1 国家政策支持 | 第23页 |
7.2 地方政府重视 | 第23-24页 |
7.3 师资力量充足 | 第24页 |
7.4 教学环境优势 | 第24-26页 |
7.4.1 场地器材情况 | 第24页 |
7.4.2 课程开设情况 | 第24-25页 |
7.4.3 学生选课情况 | 第25-26页 |
7.4.4 学校开展舞龙社团情况 | 第26页 |
8 平塘民族中学引进民俗体育“舞水龙”的调查与分析 | 第26-31页 |
8.1 平塘民族中学师生对民俗体育“舞水龙”的认知 | 第26-27页 |
8.1.1 学生了解民俗体育“舞水龙”的途径 | 第26页 |
8.1.2 学生喜欢民俗体育“舞水龙”的程度 | 第26-27页 |
8.1.3 教师了解民俗体育“舞水龙”的程度 | 第27页 |
8.2 平塘民族中学师生对引进民俗体育“舞水龙”的意向 | 第27-28页 |
8.2.1 学生对引进民俗体育“舞水龙”的意向 | 第27-28页 |
8.2.2 教师对引进民俗体育“舞水龙”的意向 | 第28页 |
8.3 访谈意向分析 | 第28页 |
8.4 平塘民族中学引进民俗体育“舞水龙”可能遇到的困难 | 第28-30页 |
8.4.1 学生学习“舞水龙”层面 | 第28-29页 |
8.4.2 教师教授“舞水龙”层面 | 第29-30页 |
8.4.3 课外开展“舞水龙”层面 | 第30页 |
8.5 平塘民族中学师生对引进民俗体育“舞水龙”前景展望 | 第30-31页 |
8.5.1 校本课程的开发 | 第30页 |
8.5.2 大课间体育活动 | 第30-31页 |
8.5.3 引进的其他方式 | 第31页 |
9 结论 | 第31-32页 |
10 建议 | 第32-34页 |
11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在读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36-37页 |
附录 | 第37-38页 |
附件1 | 第38-41页 |
附件2 | 第41-43页 |
附件3 | 第43-44页 |
附件4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