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式垃圾压缩站结构分析与优化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项目来源 | 第11页 |
1.2 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项目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2 项目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1.3.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3.3 垃圾处理设备发展趋势 | 第14页 |
1.4 项目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第16-29页 |
2.1 移动式垃圾压缩站简介 | 第16-19页 |
2.1.1 垃圾举升机构 | 第17-18页 |
2.1.2 垃圾压缩机构 | 第18-19页 |
2.1.3 拉臂车拉箱运输和倾倒 | 第19页 |
2.2 举升工况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第19-25页 |
2.2.1 举升工况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0-24页 |
2.2.2 举升工况数学模型的求解结果 | 第24-25页 |
2.3 压缩工况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第25-26页 |
2.4 拉箱工况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第26-28页 |
2.4.1 拉箱工况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6-27页 |
2.4.2 拉箱工况数学模型的求解结果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整机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9-40页 |
3.1 ANSYS软件介绍 | 第29页 |
3.2 建模方法及单元介绍 | 第29-33页 |
3.2.1 建模方法介绍 | 第29-30页 |
3.2.2 单元介绍 | 第30-33页 |
3.3 整车参数化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3-38页 |
3.3.1 模型简化 | 第33页 |
3.3.2 各部件间连接处理 | 第33-35页 |
3.3.3 材料属性 | 第35页 |
3.3.4 关键参数 | 第35-37页 |
3.3.5 整机有限元模型 | 第37-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整机有限元分析 | 第40-63页 |
4.1 举升工况有限元静力分析 | 第40-48页 |
4.1.1 举升工况边界条件 | 第40-41页 |
4.1.2 举升典型工况选取 | 第41-42页 |
4.1.3 举升工况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42-47页 |
4.1.4 模型正确性验证 | 第47-48页 |
4.2 压缩工况有限元静力分析 | 第48-51页 |
4.2.1 压缩工况边界条件 | 第48-49页 |
4.2.2 压缩典型工况选取 | 第49-50页 |
4.2.3 压缩工况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50-51页 |
4.3 拉箱工况有限元静力分析 | 第51-54页 |
4.3.1 拉箱工况边界条件 | 第51-52页 |
4.3.2 拉箱典型工况选取 | 第52-53页 |
4.3.3 拉箱工况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53-54页 |
4.4 举升工况应力测试 | 第54-62页 |
4.4.1 应力测试简介 | 第54-56页 |
4.4.2 应力测试过程 | 第56-58页 |
4.4.3 测试结果与有限元结果对比 | 第58-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整车结构优化及改进 | 第63-72页 |
5.1 基于ANSYS的结构优化设计 | 第63-64页 |
5.1.1 结构优化设计概述 | 第63-64页 |
5.1.2 基于ANSYS的结构优化设计 | 第64页 |
5.2 移动式垃圾压缩站的结构优化过程 | 第64-66页 |
5.2.1 设计变量 | 第64-66页 |
5.2.2 状态变量 | 第66页 |
5.2.3 目标函数与优化方法 | 第66页 |
5.3 优化结果 | 第66-69页 |
5.4 料斗及压缩主机结构改进 | 第69-71页 |
5.4.1 料斗结构改进 | 第69-70页 |
5.4.2 压缩主机结构改进 | 第70-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