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实际工程中的接触面特性研究 | 第11-13页 |
1.2.2 车辆荷载作用下硬壳层软土路基的动力响应 | 第13-14页 |
1.2.3 车辆荷载作用下硬壳层软土路基性能的劣化 | 第14-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车辆荷载作用下双层路基接触面模型 | 第17-33页 |
2.1 车辆荷载模拟 | 第17-19页 |
2.1.1 车辆荷载模型 | 第17-19页 |
2.2 土体的本构模型 | 第19-23页 |
2.2.1 线弹性模型 | 第19-21页 |
2.2.2 剑桥模型 | 第21页 |
2.2.3 mohr-coulomb模型 | 第21-23页 |
2.3 数值计算模型 | 第23-29页 |
2.3.1 软件介绍 | 第23-24页 |
2.3.2 接触面的类型 | 第24-25页 |
2.3.3 接触面本构模型 | 第25-26页 |
2.3.4 模型建立 | 第26-29页 |
2.4 模型初算验证 | 第29-30页 |
2.5 模型的应用 | 第30-32页 |
2.5.1 硬壳层软土路基的界面影响深度 | 第30-31页 |
2.5.2 接触面对硬壳层软土路基动应力的影响 | 第31-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双层路基界面效应的影响因素 | 第33-43页 |
3.1 接触面单元的影响 | 第33-39页 |
3.1.1 内聚力、内摩擦角对动应力的影响 | 第33-35页 |
3.1.2 接触面刚度 | 第35-37页 |
3.1.3 接触面参数“弱化” | 第37-39页 |
3.2 硬壳层厚度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 硬软土层模量的影响 | 第40-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长期荷载作用下双层路基稳定性分析 | 第43-59页 |
4.1 长期荷载作用下硬软土层刚度衰减 | 第43-48页 |
4.1.1 路基强度、刚度衰减理论 | 第43-44页 |
4.1.2 硬软土体的强度衰减 | 第44-47页 |
4.1.3 硬软土体的刚度衰减 | 第47-48页 |
4.2 长期荷载作用下界面层刚度衰减 | 第48-51页 |
4.2.1 界面层的刚度衰减 | 第48-49页 |
4.2.2 界面层嵌入位移变化 | 第49页 |
4.2.3 影响界面嵌入位移的因素 | 第49-51页 |
4.3 长期荷载作用下双层路基的稳定性评价 | 第51-57页 |
4.3.1 轴载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 | 第51-53页 |
4.3.2 硬壳层厚度对路基稳定性影响 | 第53-55页 |
4.3.3 硬软土层模量比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4 车速对路基稳定的影响 | 第56-57页 |
4.4 双层路基稳定性敏感因素分析 | 第57-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