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2 CO_2驱中存在的腐蚀问题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1.2.1 碳捕捉与封存和CO_2-EOR集成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 第9-11页 |
1.2.2 CO_2—EOR过程中存在的超临界CO_2饱和的多相介质中钢材腐蚀 | 第11-12页 |
1.3 二氧化碳驱油机理 | 第12-15页 |
1.3.1 降粘作用 | 第12-13页 |
1.3.2 改善原油与水的流度比 | 第13页 |
1.3.3 膨胀作用 | 第13页 |
1.3.4 萃取和汽化原油中的轻烃 | 第13页 |
1.3.5 混相效应 | 第13-14页 |
1.3.6 分子扩散作用 | 第14页 |
1.3.7 降低界面张力 | 第14页 |
1.3.8 溶解气驱作用 | 第14页 |
1.3.9 提高渗透率作用 | 第14-15页 |
1.4 金属的腐蚀行为与分类 | 第15-17页 |
1.4.1 根据腐蚀的历程分类 | 第15页 |
1.4.2 根据腐蚀的温度分类 | 第15-16页 |
1.4.3 根据腐蚀的环境分类 | 第16页 |
1.4.4 根据腐蚀的破坏形式分类 | 第16-17页 |
1.5 金属腐蚀影响因素 | 第17-20页 |
1.5.1 CO_2腐蚀的研究 | 第17-18页 |
1.5.2 H_2S腐蚀的研究 | 第18-19页 |
1.5.3 矿化度对腐蚀的影响 | 第19页 |
1.5.4 HCO_3~-和Cl~-腐蚀的研究 | 第19-20页 |
1.6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杏河长6储层产出水和注入水水质组成性质分析 | 第21-29页 |
2.1 试剂与仪器 | 第21-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3-28页 |
2.3.1 杏河长6水源井水质特性分析 | 第23-24页 |
2.3.2 杏河长6地层产出水水质特性分析 | 第24-25页 |
2.3.3 杏河长6回注污水水质特性分析 | 第25-28页 |
2.4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CO_2-EOR过程中N80钢材的腐蚀规律研究 | 第29-65页 |
3.1 试剂与仪器 | 第29页 |
3.2 实验原理与方法 | 第29-35页 |
3.2.1 实验材质 | 第29-30页 |
3.2.2 实验流程与设备 | 第30-32页 |
3.2.3 实验步骤 | 第32-3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5-64页 |
3.3.1 不同CO_2压力对N80材质腐蚀的影响 | 第35-45页 |
3.3.2 不同矿化度下对N80材质腐蚀影响(P_(CO2)=10.00MPa) | 第45-49页 |
3.3.3 不同温度下对N80材质腐蚀影响 | 第49-56页 |
3.3.4 H_2S、CO_2、矿化度三因素三水平因素正交试验研究 | 第56-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CO_2-EOR过程中J55钢材的腐蚀规律研究 | 第65-85页 |
4.1 试剂与仪器 | 第65页 |
4.2 实验原理与方法 | 第65页 |
4.2.1 实验原理 | 第65页 |
4.2.2 实验步骤 | 第6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5-84页 |
4.3.1 CO_2压力J55材质对腐蚀的影响 | 第65-76页 |
4.3.2 不同矿化度下对J55材质腐蚀影响(P_(CO2)=10.00MPa) | 第76-80页 |
4.3.3 不同温度下对J55材质腐蚀影响(P_(CO2)=10MPa,矿化度8万mg/L) | 第80-8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腐蚀产物对J55钢材腐蚀影响规律 | 第85-93页 |
5.1 试剂与仪器 | 第85页 |
5.2 实验原理与方法 | 第85-87页 |
5.2.1 实验原理 | 第85-86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86-8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7-92页 |
5.3.1 不同压力二氧化碳下对J55钢材电化学腐蚀的影响(矿化度8万mg/L) | 第87-90页 |
5.3.2 不同矿化度的溶液对J55钢材电化学腐蚀的影响(P_(CO2)=10MPa) | 第90-9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