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传染病学论文--兽医寄生虫病学论文

CT1型弓形虫卵囊灌胃昆明小鼠的虫体分布及组织病理学损伤研究

致谢第4-8页
摘要第8-9页
文献综述第9-27页
    1 刚地弓形虫概述第9-10页
    2 弓形虫传播方式第10-11页
        2.1 先天性传播第10页
        2.2 食虫第10页
        2.3 粪口途径第10-11页
    3 弓形虫卵囊的发现第11-12页
    4 弓形虫生活史第12-21页
        4.1 弓形虫的终末宿主第12-13页
        4.2 弓形虫侵染细胞机制第13页
        4.3 摄食不同阶段弓形虫致病性的比较第13-15页
        4.4 卵囊孢子化第15-16页
        4.5 组织包囊的形成第16页
        4.6 弓形虫在猫肠上皮细胞内生活史第16-21页
            4.6.1 卵囊脱囊第16-17页
            4.6.2 无性生活史第17-18页
            4.6.3 有性生活史第18页
            4.6.4 裂殖生殖转化为配子生殖第18-19页
            4.6.5 小配子生殖及小配子第19页
            4.6.6 大配子生殖及大配子第19-20页
            4.6.7 受精卵及卵囊壁的形成第20-21页
    5 弓形虫病临床症状第21-22页
        5.1 猫弓形虫病临床症状第21-22页
        5.2 犬弓形虫病临床症状第22页
    6 弓形虫病的诊断第22-23页
    7 弓形虫病的治疗第23-25页
    8 弓形虫病的预防第25页
    9 中国弓形虫研究进展第25-27页
引言第27-28页
试验一 弓形虫卵囊的收集及小鼠灌胃第28-3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8页
        1.1 试验材料第28页
        1.2 试验方法第28页
            1.2.1 猫粪便中弓形虫卵囊的提取及鉴定第28页
            1.2.2 弓形虫卵囊灌胃小鼠第2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8-29页
    3 讨论第29页
    4 小结第29-30页
试验二 昆明鼠灌胃CT1卵囊对肠道及肠系膜淋巴结的影响第30-3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0-32页
        1.1 试验材料第30-31页
            1.1.1 试验动物第30页
            1.1.2 主要试剂第30页
            1.1.3 试剂配置第30-31页
            1.1.4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31页
        1.2 试验方法第31-32页
            1.2.1 石蜡切片的制作第31-32页
            1.2.2 苏木素伊红染色第32页
            1.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第32页
        1.3 试验设计第3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2-37页
        2.1 小肠感染率及弓形虫分布特点第32-33页
            2.1.1 小肠弓形虫感染率第32-33页
            2.1.2 小肠弓形虫分布特点第33页
        2.2 大肠感染率及弓形虫分布特点第33-34页
            2.2.1 大肠弓形虫感染率第33-34页
            2.2.2 大肠弓形虫分布特点第34页
        2.3 肠道整体弓形虫分布结果第34-35页
        2.4 肠系膜淋巴结感染率及弓形虫分布特点第35-36页
            2.4.1 肠系膜淋巴结弓形虫感染率第35页
            2.4.2 肠系膜淋巴结弓形虫分布特点第35-36页
        2.5 肠道及肠系膜淋巴结组织损伤特点第36-37页
            2.5.1 肠道组织损伤特点第36页
            2.5.2 肠系膜淋巴结组织损伤特点第36-37页
    3 讨论第37页
        3.1 弓形虫侵染肠道时间第37页
        3.2 弓形虫的肠道分布特点第37页
    4 小结第37-38页
试验三 CT1卵囊不同时间段和剂量在全身各脏器的分布及组织损伤第38-4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8页
        1.1 试验材料第38页
        1.2 试验方法第38页
        1.3 试验设计第3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8-44页
        2.1 不同剂量组对小鼠存活率的影响第38-39页
        2.2 弓形虫分布结果第39-42页
            2.2.1 第1组弓形虫分布结果第39页
            2.2.2 第2组弓形虫分布结果第39-40页
            2.2.3 第3组弓形虫分布结果第40-41页
            2.2.4 三个剂量组整体弓形虫阳性结果第41-42页
            2.2.5 组织器官弓形虫阴性结果第42页
        2.3 小鼠各脏器弓形虫分布特点第42-43页
        2.4 小鼠各脏器组织损伤第43-44页
            2.4.1 急性感染小鼠组织损伤第43-44页
            2.4.2 慢性感染小鼠的组织损伤第44页
            2.4.3 急性感染小鼠的器官损伤程度与虫体检出率第44页
    3 讨论第44-45页
        3.1 各剂量组感染率动态变化第44-45页
        3.2 卵囊最低致死量第45页
        3.3 急性感染小鼠的器官损伤程度与虫体检出率比较第45页
        3.4 急性感染小鼠假包囊和慢性感染小鼠组织包囊的检出第45页
    4 小结第45-46页
试验四 MAT方法的应用及CT1弓形虫卵囊在昆明小鼠完整生活史的复制第46-5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6-47页
        1.1 试验动物第46页
        1.2 试验材料第46页
            1.2.1 主要试剂第46页
            1.2.2 主要试剂的配置第46页
        1.3 试验方法第46-47页
            1.3.1 MAT试验方法第46页
            1.3.2 组织中弓形虫的冻存方法第46页
            1.3.3 大脑组织包囊对小鼠皮下接种第46页
            1.3.4 肺脏组织研磨液对小鼠皮下接种第46页
            1.3.5 弓形虫的分布与组织损伤第46-4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7-48页
        2.1 MAT实验结果第47页
        2.2 大脑组织包囊对小鼠皮下接种结果第47页
        2.3 肺脏组织研磨液对小鼠皮下接种结果第47-48页
    3 讨论第48-49页
        3.1 MAT检测方法第48页
        3.2 大脑组织皮下注射昆明小鼠的意义第48页
        3.3 肺脏组织皮下注射昆明小鼠的意义第48页
        3.4 各阶段小鼠存活时间的比较第48-49页
    4 小结第49-50页
结论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8页
英文摘要第58-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高考模式下学生选学地理的倾向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
下一篇:山东省业余青少年男子羽毛球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评价指标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