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寒寒冷地区绿色公共建筑后评估体系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及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1.2.3 国外主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比分析 | 第16-17页 |
1.2.4 我国新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比分析 | 第17-18页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绿色公共建筑后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1-29页 |
2.1 严寒寒冷地区公共建筑能耗特点 | 第21-22页 |
2.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选取依据 | 第22-23页 |
2.2.1 构建原则 | 第22-23页 |
2.2.2 选取依据 | 第23页 |
2.3 确定评价指标 | 第23-24页 |
2.4 权重的确定 | 第24-28页 |
2.4.1 赋权方法的确定 | 第24-25页 |
2.4.2 层次分析法(AHP法)的应用步骤 | 第25-26页 |
2.4.3 yaahp软件 | 第26-28页 |
2.4.4 确定权重 | 第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绿色公共建筑环境性能指标评分规则 | 第29-61页 |
3.1 指标评分方法 | 第29-30页 |
3.2 指标评分规则 | 第30-60页 |
3.2.1 室内环境品质评分规则 | 第30-35页 |
3.2.2 服务质量评分规则 | 第35-39页 |
3.2.3 室外环境质量评分规则 | 第39-42页 |
3.2.4 能源消耗评分规则 | 第42-53页 |
3.2.5 资源消耗评分规则 | 第53-57页 |
3.2.6 室外环境负荷评价规则 | 第57-6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绿色公共建筑后评估方法及结果表达 | 第61-75页 |
4.1 环境性能评估方法 | 第61-67页 |
4.1.1 数据收集及计算分析 | 第61-63页 |
4.1.2 室内环境品质实测 | 第63-67页 |
4.1.3 用户满意度问卷调查 | 第67页 |
4.2 建筑全寿命期碳排放评估方法 | 第67-72页 |
4.2.1 建筑全寿命期碳排放核算方法 | 第67-71页 |
4.2.2 建筑全寿命期碳排放评价 | 第71-72页 |
4.3 结果表达 | 第72-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第75-91页 |
5.1 案例试评 | 第76-80页 |
5.1.1 室内环境品质评分 | 第76页 |
5.1.2 服务质量评分 | 第76-77页 |
5.1.3 室外环境质量评分 | 第77-78页 |
5.1.4 能源消耗评分 | 第78-79页 |
5.1.5 资源消耗评分 | 第79页 |
5.1.6 室外环境负荷评分 | 第79页 |
5.1.7 建筑碳排放评价 | 第79-80页 |
5.2 确定综合评估结果 | 第80页 |
5.3 评价工具效果验证 | 第80-82页 |
5.4 案例分析 | 第82-9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1-93页 |
6.1 结论 | 第91-92页 |
6.2 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附录 | 第95-103页 |
作者简介 | 第10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0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学术会议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