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名词表 | 第11-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31页 |
前言 | 第12页 |
1.1 植物基因沉默技术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1.1 反义RNA技术 | 第13页 |
1.1.2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 | 第13-14页 |
1.1.3 发夹RNA干扰(Hairpin RNA interference)技术 | 第14-16页 |
1.2 Aritificial miRNA干扰技术 | 第16-20页 |
1.2.1 miRNA (microRNA) | 第16页 |
1.2.2 microRNA的发现 | 第16页 |
1.2.3 miRNA的生物合成及作用机制 | 第16-18页 |
1.2.4 amiRNA技术原理 | 第18页 |
1.2.5 amiRNA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 第18-19页 |
1.2.6 amiRNA的设计方法 | 第19-20页 |
1.3 CO_2诱导气孔运动 | 第20-25页 |
1.3.1 气孔运动概述 | 第21页 |
1.3.2 CO_2信号的感知 | 第21-22页 |
1.3.3 保卫细胞CO_2信号转导 | 第22-25页 |
1.4 植物热激转录因子 | 第25-29页 |
1.4.1 植物热激转录因子结构 | 第25-26页 |
1.4.2 植物热激转录因子分类 | 第26-27页 |
1.4.3 植物热激转录因子的功能 | 第27-29页 |
1.4.4 热激转录因子在热应答信号的作用 | 第29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3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1-43页 |
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31-33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31页 |
2.1.2 菌株以及感受态细胞 | 第31页 |
2.1.3 质粒载体 | 第31页 |
2.1.4 培养基的配制 | 第31-32页 |
2.1.5 试剂 | 第32页 |
2.1.6 主要仪器 | 第32-3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3-43页 |
2.2.1 拟南芥的培养 | 第33页 |
2.2.2 amiRNA文库的构建 | 第33-35页 |
2.2.3 电转化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35页 |
2.2.4 amiRNA文库转化农杆菌 | 第35-36页 |
2.2.5 农杆菌转化拟南芥植株 | 第36页 |
2.2.6 抗性株系的获得 | 第36-37页 |
2.2.7 气孔孔径测量 | 第37页 |
2.2.8 全叶片气孔导度的测定 | 第37页 |
2.2.9 叶片DNA的提取 | 第37-38页 |
2.2.10 远红外热像仪成像 | 第38页 |
2.2.11 amiRNA突变体鉴定以及阳性检测PCR体系 | 第38-39页 |
2.2.12 拟南芥组织总RNA抽提 | 第39-40页 |
2.2.13 拟南芥mRNA反转录 | 第40页 |
2.2.14 实时荧光定量检测基因表达量 | 第40-41页 |
2.2.15 气孔形态以及数目的观察 | 第41页 |
2.2.16 热胁迫筛选方法 | 第41-42页 |
2.2.17 本研究所用的引物 | 第42-4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3-59页 |
3.1 转基因阳性植株的获得 | 第43页 |
3.2 CO_2相关转录因子突变体的初步筛选 | 第43-55页 |
3.2.1 CO_2相关转录因子突变体的初次筛选 | 第43-44页 |
3.2.2 CO_2相关突变体的再次筛选 | 第44-45页 |
3.2.3 CO_2相关转录因子突变体的阳性检测 | 第45-46页 |
3.2.4 CO_2相关突变体的基因探究 | 第46-47页 |
3.2.5 突变体cim1的叶片温度比野生型低 | 第47-48页 |
3.2.6 突变体cim1对CO_2不敏感 | 第48-50页 |
3.2.7 突变体cim1在气孔运动方面对ABA响应正常 | 第50-51页 |
3.2.8 突变体cim1的基因确定 | 第51-52页 |
3.2.9 citf1citf2双突变体叶温比野生型低且对CO_2不敏感 | 第52-54页 |
3.2.10 citf1citf2双突变体对ABA响应正常 | 第54-55页 |
3.3 热胁迫突变体的筛选 | 第55-59页 |
3.3.1 热胁迫条件的探索 | 第55-57页 |
3.3.2 热胁迫突变体初筛 | 第57-59页 |
4. 讨论与展望 | 第59-62页 |
4.1 CO_2转录因子突变体的获得 | 第59-60页 |
4.2 CITF1,CITF2位于ABA与CO_2诱导气孔运动的交叉点上游位置 | 第60页 |
4.3 热胁迫相关转录因子突变体的获得 | 第60-61页 |
4.4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