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3-3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8页 |
1.1.1 全球化影响下城市地域特色缺失和地方感弱化 | 第13-14页 |
1.1.2 城市更新转型阶段街道空间品质提升的诉求 | 第14-15页 |
1.1.3 忽视记忆延续的库区城市搬迁带来的文化断层问题 | 第15-18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3 城市记忆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32页 |
1.4.1 城市记忆理论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1.4.2 街道有机更新理论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1.4.3 街道更新相关实践分析 | 第27-31页 |
1.4.4 研究现状小结 | 第31-32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32-3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33-35页 |
2 城市记忆重构的空间策略构建 | 第35-53页 |
2.1 城市记忆构成要素 | 第35-42页 |
2.1.1 主体要素 | 第36-37页 |
2.1.2 客体要素 | 第37-41页 |
2.1.3 时间要素 | 第41-42页 |
2.2 城市记忆特征 | 第42-44页 |
2.2.1 地域性 | 第42-43页 |
2.2.2 连续性 | 第43-44页 |
2.2.3 选择性 | 第44页 |
2.3 城市记忆重构原则 | 第44-46页 |
2.3.1 城市记忆延续性 | 第44-45页 |
2.3.2 要素提取公众性 | 第45页 |
2.3.3 场所营造人性化 | 第45-46页 |
2.4 城市记忆重构的空间途径 | 第46-53页 |
2.4.1 城市记忆重构的要素提取 | 第47页 |
2.4.2 记忆重构的空间介入手法 | 第47-53页 |
3 城市记忆重构的要素提取——以奉节为例 | 第53-77页 |
3.1 奉节城市记忆的主体要素 | 第53-57页 |
3.1.1 主体诉求 | 第54-55页 |
3.1.2 情感特征 | 第55-57页 |
3.2 奉节城市记忆的客体要素 | 第57-70页 |
3.2.1 文化符号 | 第57-60页 |
3.2.2 场所活动 | 第60-65页 |
3.2.3 空间载体 | 第65-70页 |
3.3 奉节城市记忆的时间要素 | 第70-74页 |
3.3.1 时间标尺 | 第70-71页 |
3.3.2 重要时间节点 | 第71-7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4-77页 |
4 城市记忆视角下的夔州路空间更新策略 | 第77-105页 |
4.1 夔州路是重构奉节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 | 第77-83页 |
4.1.1 夔州路在奉节城市中的地位 | 第77-79页 |
4.1.2 街道是三峡城镇重要的记忆场所 | 第79-80页 |
4.1.3 夔州路更新实践的历史遗留 | 第80-83页 |
4.2 现状夔州路空间的记忆断层问题 | 第83-88页 |
4.2.1 街巷空间体系与城市记忆整体性的破碎 | 第83-85页 |
4.2.2 街道节点与符号化城市形象记忆的缺失 | 第85-86页 |
4.2.3 街巷活力与日常性生活场景记忆的弱化 | 第86-88页 |
4.3 重构城市记忆的夔州路街道有机更新策略 | 第88-105页 |
4.3.1 重构街巷空间序列,延续城市事件记忆线索 | 第89-94页 |
4.3.2 植入城市文化符号,唤起城市历史文化形象 | 第94-101页 |
4.3.3 催化街巷复合功能,激活街巷日常感官体验 | 第101-105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5.1 结论 | 第105页 |
5.2 思考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3页 |
附录 | 第113页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