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7-3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1.1.1 乡村空心化与老龄化 | 第17-18页 |
1.1.2 乡村公共空间的衰败 | 第18页 |
1.1.3 台湾地区乡村公共空间更新运动的兴起 | 第18-19页 |
1.1.4 课题缘起 | 第19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第20-27页 |
1.3.1 城市触媒理论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3.2 乡村公共空间更新研究 | 第22-27页 |
1.3.3 目前研究的不足 | 第27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7-2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7页 |
1.4.2 研究目标 | 第27-28页 |
1.4.3 研究意义 | 第2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8页 |
1.6 技术路线及论文框架 | 第28-31页 |
1.6.1 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1.6.2 论文框架 | 第30-31页 |
2 台湾地区乡村公共空间发展过程研究 | 第31-45页 |
2.1 台湾地区乡村公共空间发展过程 | 第31-38页 |
2.1.1 战后复兴与生产介入(1945s-1970s) | 第31-32页 |
2.1.2 工业取代农业与乡村褪色(1970s-1990s) | 第32-34页 |
2.1.3 后工业时代乡村的变革:经典乡村治理(1990s至今) | 第34-38页 |
2.2 台湾地区乡村公共空间更新案例分析 | 第38-41页 |
2.2.1 台湾地区乡村公共空间更新案例概况 | 第38-40页 |
2.2.2 台湾地区乡村公共空间更新典型案例分析 | 第40-41页 |
2.3 乡村公共空间的分类 | 第41-44页 |
2.3.1 乡村公共空间分类的理论基础 | 第41-43页 |
2.3.2 乡村公共空间分类 | 第43-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3 文化触媒下乡村公共空间更新辨析 | 第45-59页 |
3.1 城市触媒理论原理及特点 | 第45-47页 |
3.1.1 城市触媒基本原理 | 第45页 |
3.1.2 城市触媒作用过程 | 第45-46页 |
3.1.3 城市触媒的目的 | 第46页 |
3.1.4 城市触媒理论的运作 | 第46-47页 |
3.2 文化触媒理论建构 | 第47-53页 |
3.2.1 文化析出与触媒催化 | 第47-48页 |
3.2.2 文化触媒载体 | 第48-49页 |
3.2.3 文化的“物”载体 | 第49页 |
3.2.4 文化的“事”载体 | 第49页 |
3.2.5 文化的“人”载体 | 第49-50页 |
3.2.6 文化触媒“物”载体典型乡村更新案例研究 | 第50-53页 |
3.3 文化触媒视角下的乡村公共空间空间自组织 | 第53-55页 |
3.3.1 文化触媒视角下的自组织理论 | 第53-54页 |
3.3.2 乡村公共空间的自组织 | 第54-55页 |
3.4 乡村公共空间更新的文化触媒理论验证分析 | 第55-57页 |
3.4.1 文化触媒理论引入乡村公共空间更新的适用性 | 第55-56页 |
3.4.2 乡村公共空间更新中文化触媒的必然性 | 第56-57页 |
3.4.3 乡村文化触媒要素分析 | 第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4 台湾乡村公共空间现状调研 | 第59-87页 |
4.1 调研理论及调研框架 | 第59页 |
4.2 调研内容、目的及方法 | 第59-60页 |
4.3 调研对象 | 第60-61页 |
4.4 调研设计 | 第61-63页 |
4.4.1 通过现场观察法和访谈法调查文化触媒优势 | 第61页 |
4.4.2 通过观察法、空间句法调查点、线、面状空间 | 第61-62页 |
4.4.3 通过使用后评价法调查居民对目前乡村公共空间的满意度 | 第62-63页 |
4.5 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 | 第63-84页 |
4.5.1 文化触媒优势调研结果及问题分析 | 第63-66页 |
4.5.2 点状空间调研结果及问题分析 | 第66-69页 |
4.5.3 线状空间调研结果及问题分析 | 第69-75页 |
4.5.4 面状空间调研结果及问题分析 | 第75-77页 |
4.5.5 现状空间满意度调研结果及问题分析 | 第77-8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4-87页 |
5 文化触媒下台湾地区乡村公共空间更新策略 | 第87-121页 |
5.1 更新原则 | 第87-89页 |
5.1.1 文化触媒原则 | 第87页 |
5.1.2 促进交往原则 | 第87页 |
5.1.3 持续发展原则 | 第87-88页 |
5.1.4 “物”载体主导原则 | 第88页 |
5.1.5 民众参与原则 | 第88-89页 |
5.2 文化触媒下台湾地区乡村的公共空间更新策略 | 第89-120页 |
5.2.1 文化触媒载体的准确定位 | 第89-91页 |
5.2.2 线状空间的整合连接 | 第91-97页 |
5.2.3 点状空间的文化凸显 | 第97-105页 |
5.2.4 面状空间的品质提升 | 第105-115页 |
5.2.5 文化触媒载体的效应引导 | 第115-12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6 文化触媒下蚵仔寮渔村公共空间更新 | 第121-157页 |
6.1 蚵仔寮渔村概况 | 第121-123页 |
6.1.1 蚵仔寮渔村基本概况 | 第121-122页 |
6.1.2 蚵仔寮渔村公共空间更新需求 | 第122-123页 |
6.1.3 蚵仔寮渔村公共空间更新策略框架 | 第123页 |
6.2 蚵仔寮渔村公共空间自组织演变下的文化触媒定位 | 第123-138页 |
6.2.1 蚵仔寮渔村自组织演变过程 | 第123-125页 |
6.2.2 村落形态与显性公共空间体系 | 第125-130页 |
6.2.3 显性公共空间节点分析 | 第130-134页 |
6.2.4 蚵仔寮渔村公共空间文化触媒载体定位 | 第134-137页 |
6.2.6 赤慈宫区域文化触媒载体能力分析 | 第137-138页 |
6.3 文化触媒下赤慈宫区域线状空间更新方案 | 第138-140页 |
6.3.1 赤慈宫区域线状空间现状 | 第138-139页 |
6.3.2 赤慈宫道路更新方案 | 第139-140页 |
6.4 文化触媒下赤慈宫区域点状公共空间更新方案 | 第140-147页 |
6.4.1 赤慈宫区域点空间现状 | 第142-144页 |
6.4.2 赤慈宫更新方案 | 第144-147页 |
6.5 文化触媒下赤慈宫区域面状空间更新方案 | 第147-153页 |
6.5.1 赤慈宫区域面空间现状 | 第147-150页 |
6.5.2 赤慈宫前广场更新方案 | 第150-153页 |
6.6 文化触媒载体效应引导 | 第153-155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55-157页 |
7 结论 | 第157-159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57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157-158页 |
7.3 论文研究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58-159页 |
致谢 | 第159-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67页 |
附录 | 第167-183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7页 |
B“蚵仔寮计划”项目参与内容与资料共享同意书 | 第167-169页 |
C调研结果 | 第169-183页 |
1 乡村地理信息 | 第169-175页 |
2 乡村基本信息 | 第175-182页 |
3 调研问卷 | 第182-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