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物基础科学论文--药物化学论文

黄柄曲霉和球毛壳霉混合培养及其它两株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球毛壳霉和黄柄曲霉混合培养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第18-118页
    1.1 概述第18-19页
    1.2 结果与讨论第19-78页
        1.2.1 新化合物结构鉴定第21-74页
            1.2.1.1 含噻嗪环新骨架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第21-28页
            1.2.1.2 吲哚环裂环降解的chaetoglobin类细胞松弛素结构鉴定第28-30页
            1.2.1.3 C-20连N-CH_3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第30-32页
            1.2.1.4 C-10发生氧化的chaetoglobosin细胞松弛素的结构鉴定第32-38页
            1.2.1.5 具有三元氧环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第38-44页
            1.2.1.6 19,20位裂环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第44-47页
            1.2.1.7 其他chaetoglobosin类细胞松弛素的结构鉴定第47-59页
            1.2.1.8 aspochalasin类细胞松弛素的结构鉴定第59-67页
            1.2.1.9 呋喃多烯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第67-71页
            1.2.1.10 其他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第71-74页
        1.2.2 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第74-75页
        1.2.3 免疫活性筛选结果第75-77页
        1.2.4 抗菌活性筛选结果第77-78页
    1.3 实验部分第78-85页
        1.3.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78-79页
        1.3.2 菌株来源第79-80页
        1.3.3 混合培养分析第80页
        1.3.4 发酵培养及提取分离第80-82页
        1.3.5 细胞毒活性筛选实验第82-84页
            1.3.5.1 细胞增殖实验(SRB法)第82-83页
            1.3.5.2 细胞增殖实验(MTT法)第83-84页
        1.3.6 免疫活性筛选实验第84页
        1.3.7 抗菌活性筛选实验第84-85页
    1.4 小结第85页
    1.5 化合物理化数据第85-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8页
第二章 绿僵菌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第118-135页
    2.1 概述第118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118-125页
        2.2.1 新化合物结构鉴定第119-123页
        2.2.2 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第123-124页
        2.2.3 NO抑制活性筛选结果第124-125页
    2.3 实验部分第125-129页
        2.3.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125-126页
        2.3.2 菌株来源第126页
        2.3.3 发酵培养及提取分离第126-127页
        2.3.4 细胞毒活性筛选实验第127-129页
            2.3.4.1 细胞增殖实验(SRB法)第127-128页
            2.3.4.2 细胞增殖实验(MTT法)第128-129页
        2.3.5 NO抑制活性第129页
    2.4 小结第129-130页
    2.5 化合物理化数据第130-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35页
第三章 产紫踝节菌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第135-151页
    3.1 概述第135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135-141页
        3.2.1 新化合物结构鉴定第136-140页
        3.2.2 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第140-141页
    3.3 实验部分第141-145页
        3.3.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141-142页
        3.3.2 菌株来源第142页
        3.3.3 发酵培养及提取分离第142-143页
        3.3.4 细胞毒活性筛选实验第143-145页
            3.3.4.1 细胞增殖实验(SRB法)第143-144页
            3.3.4.2 细胞增殖实验(MTT法)第144-145页
    3.4 小结第145页
    3.5 化合物理化数据第145-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51页
第四章 激活微生物“沉默基因”的研究进展第151-186页
    4.1 概述第151-153页
    4.2 OSMAC第153-173页
        4.2.1 改变培养条件第153-158页
        4.2.2 添加金属离子第158-159页
        4.2.3 添加酶抑制剂第159-162页
        4.2.4 混合培养第162-173页
    4.3 基因工程第173-175页
        4.3.1 核糖体工程第174页
        4.3.2 改变特定的调节子第174页
        4.3.3 异源表达第174-175页
    4.4 总结和展望第175-176页
    参考文献第176-186页
作者简历第186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第186-187页
致谢第187页

论文共1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交互体验的小型家用健身器材心智模型研究
下一篇:CMF设计在亚文化首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摩托车文化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