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3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1.2 地下水污染的常用修复技术 | 第20-24页 |
1.2.1 异位修复技术 | 第20-21页 |
1.2.2 原位修复技术 | 第21-24页 |
1.3 修复试剂的选择 | 第24-26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6-29页 |
1.4.1 纳米Mg(OH)_2的制备及改性 | 第26-28页 |
1.4.2 Mg(OH)_2在含水层中的迁移特性 | 第28-29页 |
1.5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0页 |
1.6 课题研究内容、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30-33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6.2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第31-32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2章 胶体Mg(OH)_2的制备 | 第35-45页 |
2.1 实验目的 | 第35页 |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35-36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2.3.1 胶体Mg(OH)_2的制备 | 第36页 |
2.3.2 沉降体积测试 | 第36-37页 |
2.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37-44页 |
2.4.1 表面活性剂的初选 | 第37页 |
2.4.2 SDS对Mg(OH)_2稳定性的影响 | 第37-41页 |
2.4.3 SDS/吐温80对Mg(OH)_2稳定性的影响 | 第4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胶体Mg(OH)_2的OH~-缓释及其对重金属的稳定化性能研究 | 第45-57页 |
3.1 实验目的 | 第45页 |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45-46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6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6-48页 |
3.3.1 Mg(OH)_2改性前后OH~-的缓释性能实验 | 第46页 |
3.3.2 胶体Mg(OH)_2对Pb(Ⅱ)的稳定化效果实验 | 第46-47页 |
3.3.3 胶体Mg(OH)_2对复合重金属离子的稳定化效果实验 | 第47页 |
3.3.4 Mg(OH)_2反应带的OH~-缓释特性实验 | 第47-48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8-56页 |
3.4.1 改性前后Mg(OH)_2的OH~-缓释性能 | 第48-49页 |
3.4.2 胶体Mg(OH)_2对重金属离子的稳定化性能 | 第49-53页 |
3.4.3 胶体Mg(OH)_2在含水层中的迁移和OH~-缓释特性 | 第53-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胶体Mg(OH)_2在含水层中的迁移特性及模拟研究 | 第57-89页 |
4.1 实验目的 | 第57页 |
4.2 实验材料及装置 | 第57-59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7-58页 |
4.2.2 实验装置 | 第58-59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9-61页 |
4.3.1 胶体Mg(OH)_2在含水层中迁移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59-60页 |
4.3.2 胶体Mg(OH)_2迁移过程中浓度变化规律研究 | 第60-61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1-87页 |
4.4.1 胶体Mg(OH)_2在含水层中的迁移分布规律 | 第61-71页 |
4.4.2 胶体Mg(OH)_2迁移模型的建立 | 第71-80页 |
4.4.3 胶体Mg(OH)_2迁移模型的模拟结果 | 第80-84页 |
4.4.4 模型的灵敏性分析 | 第84-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5章 胶体Mg(OH)_2在污染含水层中的迁移性能及强化 | 第89-103页 |
5.1 实验目的 | 第89页 |
5.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89-90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89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89-90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90-94页 |
5.3.1 污染物对胶体Mg(OH)_2迁移性能的影响 | 第90-92页 |
5.3.2 胶体Mg(OH)_2迁移性能的强化 | 第92-94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94-102页 |
5.4.1 胶体Mg(OH)_2在污染含水层中的迁移性能 | 第94-97页 |
5.4.2 胶体Mg(OH)_2对污染含水层的修复效果 | 第97-99页 |
5.4.3 粘度对胶体Mg(OH)_2在污染含水层中迁移性能的影响 | 第99-100页 |
5.4.4 粘度对胶体Mg(OH)_2稳定化重金属效果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6章 胶体Mg(OH)_2对复合重金属的原位稳定化效果 | 第103-113页 |
6.1 实验目的 | 第103页 |
6.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103-104页 |
6.2.1 实验材料 | 第103页 |
6.2.2 实验仪器 | 第103-104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104-105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105-112页 |
6.4.1 Mg(OH)_2原位反应带的形成 | 第105页 |
6.4.2 重金属的时空变化特征 | 第105-110页 |
6.4.3 Mg(OH)_2对重金属的稳定化效果 | 第110-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7章 MgCO_3/Mg(OH)_2原位修复Cd/Pb污染效果研究 | 第113-121页 |
7.1 实验目的 | 第113页 |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13-114页 |
7.2.1 实验材料 | 第113-114页 |
7.2.2 实验仪器 | 第114页 |
7.3 实验方法 | 第114-116页 |
7.3.1 MgCO_3/Mg(OH)_2复配比例对Cd/Pb稳定化效果的影响 | 第114页 |
7.3.2 MgCO_3/Mg(OH)_2原位稳定化含水层中Cd/Pb效果 | 第114-116页 |
7.4 结果与讨论 | 第116-119页 |
7.4.1 不同MgCO_3/Mg(OH)_2复配比例对Cd/Pb的稳定化效果 | 第116-117页 |
7.4.2 MgCO_3/Mg(OH)_2原位修复Cd/Pb污染含水层效果 | 第117-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21-125页 |
8.1 结论 | 第121-123页 |
8.2 建议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7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7-138页 |
致谢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