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2页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第17-18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8-27页 |
1.2.1 国内外金矿床的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2.2 研究区金矿床的研究现状 | 第22-27页 |
1.2.3 存在问题 | 第27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7-3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30页 |
1.4 项目依托与实物工作量 | 第30-32页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32-67页 |
2.1 区域地层概况 | 第32-43页 |
2.1.1 太古界 | 第32-38页 |
2.1.2 元古界 | 第38-39页 |
2.1.3 古生界 | 第39-41页 |
2.1.4 中生界 | 第41-43页 |
2.1.5 新生界 | 第43页 |
2.2 区域侵入岩概况 | 第43-60页 |
2.2.1 太古宙?元古宙侵入岩 | 第43-48页 |
2.2.2 晚古生代侵入岩 | 第48-49页 |
2.2.3 中生代侵入岩 | 第49-60页 |
2.3 区域构造概况 | 第60-62页 |
2.3.1 区域构造特征 | 第60-62页 |
2.3.2 区域主要构造形迹 | 第62页 |
2.4 区域构造热事件与地壳演化史 | 第62-65页 |
2.4.1 前寒武纪地壳演化 | 第64页 |
2.4.2 古生代地壳演化 | 第64-65页 |
2.4.3 中生代地壳演化 | 第65页 |
2.4.4 新生代地壳演化 | 第65页 |
2.5 区域金属矿产资源 | 第65-67页 |
第3章 矿田和矿床地质特征 | 第67-97页 |
3.1 矿田地质特征 | 第67-78页 |
3.1.1 地层 | 第67页 |
3.1.2 构造 | 第67-77页 |
3.1.3 岩浆岩 | 第77-78页 |
3.2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第78-97页 |
3.2.1 八家子金矿床 | 第78-85页 |
3.2.2 下戏台金矿床 | 第85-90页 |
3.2.3 三道岔金矿床 | 第90-97页 |
第4章 流体包裹体地质、物理化学特征 | 第97-108页 |
4.1 样品、实验方法与参数计算 | 第97-99页 |
4.1.1 样品采集 | 第97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97-98页 |
4.1.3 相关参数计算方法 | 第98-99页 |
4.2 显微岩相学特征 | 第99-101页 |
4.3 显微测温结果及盐度、密度、压力估算 | 第101-106页 |
4.3.1 八家子矿床 | 第101-104页 |
4.3.2 下戏台矿床 | 第104-105页 |
4.3.3 三道岔矿床 | 第105-106页 |
4.4 流体包裹体成分特征 | 第106-108页 |
第5章 同位素年代学与成岩成矿时代 | 第108-122页 |
5.1 LA?ICP?MS锆石U?Pb定年 | 第108-119页 |
5.1.1 样品与实验方法 | 第108-109页 |
5.1.2 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 | 第109-119页 |
5.2 硫化物Rb?Sr定年 | 第119-122页 |
5.2.1 样品与实验方法 | 第119-120页 |
5.2.2 硫化物Rb?Sr定年结果 | 第120-122页 |
第6章 岩浆作用与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第122-127页 |
6.1 地质、岩相学特征 | 第122-123页 |
6.2 地球化学特征 | 第123-127页 |
6.2.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123-125页 |
6.2.2 Hf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125-127页 |
第7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127-132页 |
7.1 碳?氢?氧同位素 | 第127-130页 |
7.1.1 氢?氧同位素 | 第127-128页 |
7.1.2 碳氧同位素 | 第128-130页 |
7.2 硫、铅同位素 | 第130-132页 |
7.2.1 样品与实验方法 | 第130页 |
7.2.2 实验结果 | 第130-132页 |
第8章 矿床成因探讨 | 第132-144页 |
8.1 地质证据 | 第132页 |
8.2 成矿年代学证据 | 第132-134页 |
8.3 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 第134-138页 |
8.3.1 岩石成因 | 第134-137页 |
8.3.2 构造背景 | 第137-138页 |
8.4 成矿流体地质证据 | 第138-139页 |
8.5 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 第139-142页 |
8.5.1 碳?氢?氧同位素证据 | 第139-140页 |
8.5.2 硫同位素证据 | 第140-141页 |
8.5.3 铅同位素证据 | 第141-142页 |
8.5.4 锶同位素证据 | 第142页 |
8.6 小结 | 第142-144页 |
第9章 成矿作用方式与成矿模式 | 第144-152页 |
9.1 成矿作用方式 | 第144-146页 |
9.2 成矿机理与成矿模式 | 第146-149页 |
9.2.1 成矿机理 | 第146-147页 |
9.2.2 成矿模式 | 第147-149页 |
9.3 成矿地质背景与成矿动力学模式 | 第149-152页 |
第10章 结论 | 第152-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77页 |
附表 | 第177-183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83-184页 |
致谢 | 第184-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