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9-16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半乳糖激酶-Leloir途径的参与者 | 第10-11页 |
1.3 半乳糖代谢功能障碍 | 第11-13页 |
1.3.1 半乳糖血症 | 第11-12页 |
1.3.2 半乳糖激酶缺乏症 | 第12-13页 |
1.4 研究嗜热酶的意义 | 第13页 |
1.5 葡萄糖-1-磷酸的合成现状 | 第13-14页 |
1.6 本论文的方案和意义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半乳糖激酶Tth0825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6-29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16-19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16-17页 |
2.2.2 实验材料 | 第17-1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19-23页 |
2.3.1 基因组提取 | 第19页 |
2.3.2 目的基因的获取 | 第19-20页 |
2.3.3 目的基因的双酶切与回收 | 第20-21页 |
2.3.4 DH5α-28a培养与质粒提取 | 第21页 |
2.3.5 28 a质粒载体的双酶切与回收 | 第21页 |
2.3.6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21-22页 |
2.3.7 重组质粒的转化与鉴定 | 第22-23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3-28页 |
2.4.1 目的基因的扩增与双酶切结果 | 第23-25页 |
2.4.2 质粒pET28a双酶切回收结果 | 第25页 |
2.4.3 重组质粒构建结果鉴定 | 第25-26页 |
2.4.4 测序结果 | 第26-28页 |
2.5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半乳糖激酶Tth0825的表达与纯化 | 第29-38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29-32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3.2.2 实验材料 | 第30-32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3.3.1 重组质粒转化表达菌 | 第32页 |
3.3.2 半乳糖激酶Tth0825的诱导表达和SDS-PAGE | 第32-33页 |
3.3.3 半乳糖激酶Tth0825的纯化 | 第33-35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5-37页 |
3.4.1 半乳糖激酶Tth0825表达优化 | 第35-36页 |
3.4.2 半乳糖激酶Tth0825的纯化 | 第36-37页 |
3.5 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半乳糖激酶Tth0825的性质测定 | 第38-47页 |
4.1 引言 | 第38页 |
4.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38-39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38-39页 |
4.2.2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4.3.1 半乳糖激酶Tth0825催化反应 | 第39-40页 |
4.3.2 薄层层析(TLC)检测[36] | 第40页 |
4.3.3 毛细管电泳(CE)检测 | 第40页 |
4.3.4 Tth0825最适金属离子的测定 | 第40页 |
4.3.5 Tth0825最适温度的测定 | 第40-41页 |
4.3.6 Tth0825最适pH值的测定 | 第41页 |
4.3.7 半乳糖激酶Tth0825反应时间进程曲线 | 第41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1-46页 |
4.4.1 薄层层析(TLC)检测结果 | 第41-42页 |
4.4.2 毛细管电泳(CE)检测检测结果 | 第42-43页 |
4.4.3 Tth0825最适金属离子的测定 | 第43-44页 |
4.4.4 Tth0825最适温度的测定 | 第44页 |
4.4.5 Tth0825最适pH值的测定 | 第44-45页 |
4.4.6 半乳糖激酶Tth0825反应时间进程曲线 | 第45-46页 |
4.5 小结 | 第46-47页 |
全文总结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