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1 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 第11页 |
1.1.2 旅游业是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 第11-12页 |
1.1.3 生态旅游是民族地区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之一 | 第12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1 文献索引法 | 第15页 |
1.4.2 问卷调查法 | 第15页 |
1.4.3 数理统计法 | 第15页 |
1.4.4 综合分析法 | 第15-16页 |
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6-27页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2.1.1 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2.1.2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2.1 民族地区的界定 | 第21页 |
2.2.2 民族旅游的界定 | 第21-22页 |
2.3 相关理论 | 第22-27页 |
2.3.1 可持续发展埋论 | 第22-23页 |
2.3.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第23-24页 |
2.3.3 罗斯托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 第24-25页 |
2.3.4 推拉理论 | 第25页 |
2.3.5 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 | 第25-27页 |
3 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 第27-36页 |
3.1 民族地区滞后特征 | 第27-30页 |
3.1.1 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 第27-28页 |
3.1.2 贫困程度较深 | 第28-29页 |
3.1.3 产业结构层次低 | 第29页 |
3.1.4 生态系统多样性失衡 | 第29-30页 |
3.1.5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 第30页 |
3.2 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基础分析 | 第30-34页 |
3.2.1 生态旅游资源基础良好 | 第30-32页 |
3.2.2 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大环境优越 | 第32-34页 |
3.3 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3.3.1 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深度有待提高 | 第34页 |
3.3.2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背景经受考验 | 第34-35页 |
3.3.3 政府主导旅游开发,忽视居民参与性 | 第35页 |
3.3.4 人才梯队完善度不强,旅游人员缺失 | 第35-36页 |
4 大通土族回族县旅游发展研究 | 第36-48页 |
4.1 大通县概况 | 第36-40页 |
4.1.1 地理位置 | 第36页 |
4.1.2 自然环境条件 | 第36-37页 |
4.1.3 经济社会发展 | 第37-40页 |
4.2 大通县旅游发展分析 | 第40-46页 |
4.2.1 大通县旅游资源分析 | 第40-44页 |
4.2.2 大通县生态旅游发展成效 | 第44-46页 |
4.3 大通县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46-48页 |
4.3.1 黄金旅游时间周期较短 | 第46页 |
4.3.2 距离主要客源地较远,交通条件有待改善 | 第46页 |
4.3.3 旅游开发受到生态保护要求的严格限制 | 第46页 |
4.3.4 旅游专业人才缺失,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 第46-47页 |
4.3.5 缺乏融入大区域旅游的机制 | 第47-48页 |
5 大通县生态旅游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第48-58页 |
5.1 案例地选取 | 第48页 |
5.2 祁家寺土族风情园概况 | 第48-49页 |
5.3 分析内容与方法 | 第49-50页 |
5.3.1 分析内容 | 第49页 |
5.3.2 分析方法 | 第49-50页 |
5.4 风情园游客特征分析 | 第50-54页 |
5.4.1 民族构成 | 第50页 |
5.4.2 性别构成 | 第50-51页 |
5.4.3 年龄构成 | 第51页 |
5.4.4 学历构成 | 第51页 |
5.4.5 职业构成 | 第51-52页 |
5.4.6 收入分析 | 第52页 |
5.4.7 旅游信息获取途径 | 第52-53页 |
5.4.8 出游方式 | 第53页 |
5.4.9 旅游目的 | 第53-54页 |
5.5 游客满意度评价分析 | 第54-55页 |
5.6 结论 | 第55-58页 |
6 生态文明背景下大通县旅游发展策略 | 第58-67页 |
6.1 总体思路 | 第58-60页 |
6.1.1 破解两大制约 | 第58-59页 |
6.1.2 构建双重架构发展模式 | 第59-60页 |
6.2 具体对策措施 | 第60-67页 |
6.2.1 建立健全旅游管理体系,创新旅游管理 | 第60-61页 |
6.2.2 强化政府主导,加快产业发展 | 第61-62页 |
6.2.3 优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 第62-64页 |
6.2.4 建设一批精品生态旅游区 | 第64页 |
6.2.5 体系化发展生态旅游产品 | 第64-65页 |
6.2.6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 第65页 |
6.2.7 积极开展区域合作,联手打造旅游精品 | 第65页 |
6.2.8 进一步做好旅游援助工作 | 第65-67页 |
7 结论 | 第67-69页 |
7.1 简要的结论 | 第67页 |
7.2 研究创新点 | 第67-68页 |
7.3 不足和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 | 第73-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