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缩写词 | 第5-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前言 | 第10-12页 |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2-14页 |
| 1.1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 1.2 调查方法 | 第12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1.4 质量控制 | 第13页 |
| 1.5 统计学分析 | 第13-14页 |
| 2 结果 | 第14-29页 |
|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 第14-15页 |
| 2.2 研究对象抑郁症状现况及不同人口学特征比较 | 第15-17页 |
| 2.3 调查对象儿童期创伤现况及不同人口学特征比较 | 第17-22页 |
| 2.4 调查对象心理弹性现况及不同人口学特征比较 | 第22-24页 |
| 2.5 青少年抑郁症状与儿童期创伤及心理弹性的关系 | 第24-26页 |
| 2.6 心理弹性在儿童期创伤和抑郁症状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26-27页 |
| 2.7 心理弹性在儿童期创伤和抑郁症状关系的调节效应检验 | 第27-29页 |
| 3 讨论 | 第29-32页 |
| 3.1 武汉市青少年抑郁症状人群特征分析 | 第29页 |
| 3.2 武汉市青少年儿童期创伤人群特征分析 | 第29-30页 |
| 3.3 武汉市青少年心理弹性人群特征分析 | 第30-31页 |
| 3.4 青少年抑郁症状与儿童期创伤及心理弹性的关系 | 第31页 |
| 3.5 心理弹性在儿童期创伤和抑郁症状间中介效应 | 第31-32页 |
| 3.6 心理弹性在儿童期创伤和抑郁症状间调节效应 | 第32页 |
| 4 结论 | 第32-33页 |
| 5 创新与不足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9页 |
| 综述 | 第3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附录 | 第51-52页 |
| 一、参与科研项目 | 第51页 |
| 二、发表文章情况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