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1-12页 |
1.3.1 大地艺术 | 第11页 |
1.3.2 大地景观整治 | 第11页 |
1.3.3 乡村景观规划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6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2 大地艺术研究 | 第15-21页 |
2.1 大地艺术的形成 | 第15-16页 |
2.1.1 大地艺术的精神起源 | 第15-16页 |
2.1.2 大地艺术的成因 | 第16页 |
2.2 大地艺术的发展 | 第16-18页 |
2.3 大地艺术的特点 | 第18-21页 |
2.3.1 创作场地上的特点 | 第18页 |
2.3.2 观赏时长上的特点 | 第18-19页 |
2.3.3 象征意义上的特点 | 第19页 |
2.3.4 材料上的特点 | 第19-20页 |
2.3.5 工具上的特点 | 第20页 |
2.3.6 创作来源上的特点 | 第20页 |
2.3.7 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 第20-21页 |
3 农耕大地艺术与经过设计的大地艺术 | 第21-28页 |
3.1 农耕大地艺术形式——梯田 | 第21-23页 |
3.1.1 梯田的概况 | 第21页 |
3.1.2 哈尼梯田的农业特征 | 第21-22页 |
3.1.3 哈尼梯田的生态学价值 | 第22页 |
3.1.4 哈尼梯田的美学价值 | 第22-23页 |
3.1.5 哈尼梯田的旅游价值 | 第23页 |
3.2 经过设计形成的大地艺术形式——热水汤村村庄规划 | 第23-26页 |
3.2.1 项目背景 | 第23-24页 |
3.2.2 项目简介 | 第24-26页 |
3.2.3 热水汤村规划方案评价 | 第26页 |
3.3 规律总结 | 第26-28页 |
4 大地艺术与乡村景观建设之间的关系 | 第28-35页 |
4.1 大地艺术与景观设计的联系 | 第28-29页 |
4.1.1 自然性 | 第28页 |
4.1.2 艺术美感 | 第28页 |
4.1.3 象征作用 | 第28-29页 |
4.1.4 浪漫主义情怀 | 第29页 |
4.2 乡村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4.2.1 乡愁的失忆——历史文化的消逝 | 第29页 |
4.2.2 生态观的缺失——生态意识的缺乏 | 第29-30页 |
4.2.3 审美的错位——景观建设中审美价值的错位 | 第30页 |
4.3 大地艺术与乡村景观建设之间的异同 | 第30-32页 |
4.3.1 大地艺术与乡村景观的相似之处 | 第30-32页 |
4.3.2 大地艺术与乡村景观的不同之处 | 第32页 |
4.4 大地艺术应用于乡村景观的不利因素 | 第32-34页 |
4.4.1 大地艺术作品普遍寿命较短 | 第32-33页 |
4.4.2 大地艺术作品维护较难 | 第33页 |
4.4.3 大地艺术作品难以为大部分人接受 | 第33页 |
4.4.4 大地艺术作品本身缺乏表率作用 | 第33-34页 |
4.5 大地艺术影响下的乡村景观的定位 | 第34-35页 |
4.5.1 历史文脉的延续 | 第34页 |
4.5.2 生态的回归 | 第34页 |
4.5.3 美学价值的提升 | 第34-35页 |
5 大地艺术在乡村景观规划中应用的具体方法 | 第35-42页 |
5.1 前期准备 | 第35-36页 |
5.1.1 基地阅读 | 第35页 |
5.1.2 基地分析 | 第35页 |
5.1.3 整合资料 | 第35-36页 |
5.2 应用原则 | 第36-37页 |
5.2.1 山区、丘陵为主原则 | 第36页 |
5.2.2 借助周边旅游项目原则 | 第36页 |
5.2.3 与村庄产业相结合的原则 | 第36页 |
5.2.4 农作物因地制宜的原则 | 第36页 |
5.2.5 引导村民的原则 | 第36-37页 |
5.3 大地艺术手法在农业景观元素上的应用 | 第37-42页 |
5.3.1 梯田元素的运用 | 第37页 |
5.3.2 防护林元素的运用 | 第37-38页 |
5.3.3 河流、护岸元素的运用 | 第38页 |
5.3.4 草地元素的运用 | 第38-39页 |
5.3.5 干石元素的运用 | 第39页 |
5.3.6 森林元素的运用 | 第39-40页 |
5.3.7 线状植树 | 第40页 |
5.3.8 乡间小径 | 第40页 |
5.3.9 农田景观 | 第40-42页 |
6 张北县鱼儿湾村景观规划设计 | 第42-50页 |
6.1 村庄概述 | 第42-43页 |
6.2 景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43页 |
6.3 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 第43页 |
6.4 景观效果建设目标 | 第43-44页 |
6.5 村域景观规划 | 第44-46页 |
6.5.1 村域景观条件 | 第44页 |
6.5.2 村域景观规划具体方案 | 第44-46页 |
6.6 村庄景观规划 | 第46-47页 |
6.6.1 景观规划结构 | 第46页 |
6.6.2 细部景观规划 | 第46-47页 |
6.7 鱼儿湾村景观规划设计结果预期 | 第47-48页 |
6.8 鱼儿湾村景观规划设计总结 | 第48-50页 |
7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详细摘要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