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作用下非同种材料梁体间碰撞效应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碰撞效应模拟方法研究现状及动态 | 第13-14页 |
1.2.2 碰撞试验研究现状及动态 | 第14-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结构碰撞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20-33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结构碰撞的简化分析方法 | 第20-28页 |
2.2.1 恢复系数法 | 第20-22页 |
2.2.2 接触单元法 | 第22-28页 |
2.3 结构碰撞的隐式动力分析方法 | 第28-32页 |
2.3.1 ANSYS软件 | 第28-29页 |
2.3.2 隐式动力分析中的接触概念 | 第29-30页 |
2.3.3 隐式动力分析中的接触算法 | 第30-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桥梁碰撞模型试验研究 | 第33-54页 |
3.1 相似理论 | 第33-37页 |
3.1.1 相似第一定理 | 第33-34页 |
3.1.2 相似第二定理 | 第34-35页 |
3.1.3 相似第三定理 | 第35-37页 |
3.2 桥梁碰撞模型试验设计 | 第37-43页 |
3.2.1 桥梁原型结构 | 第37-38页 |
3.2.2 确定相似比 | 第38-39页 |
3.2.3 模型截面等效简化设计 | 第39-40页 |
3.2.4 碰撞方案选择 | 第40-41页 |
3.2.5 碰撞速度选择 | 第41-42页 |
3.2.6 吊挂处理 | 第42-43页 |
3.3 模型加工与安装 | 第43-46页 |
3.3.1 模型加工 | 第43-44页 |
3.3.2 模型安装 | 第44-46页 |
3.4 试验仪器设备及安装 | 第46-50页 |
3.4.1 试验仪器设备 | 第46-48页 |
3.4.2 试验仪器的布置 | 第48-49页 |
3.4.3 试验仪器的安装 | 第49-50页 |
3.5 试验工况 | 第50-52页 |
3.5.1 混凝土工况 | 第50页 |
3.5.2 钢材工况 | 第50-51页 |
3.5.3 钢材对混凝土工况 | 第51-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简化分析方法中碰撞参数取值 | 第54-82页 |
4.1 考虑波动理论的碰撞变形 | 第54-56页 |
4.2 碰撞模型的参数识别 | 第56-57页 |
4.2.1 碰撞恢复系数的识别 | 第56页 |
4.2.2 碰撞刚度的识别 | 第56-57页 |
4.3 恢复系数取值 | 第57-63页 |
4.3.1 同种材料梁体间恢复系数取值 | 第57-62页 |
4.3.2 非同种材料梁体间恢复系数取值 | 第62-63页 |
4.4 各模型碰撞刚度影响因素及取值方法 | 第63-80页 |
4.4.1 线性弹簧碰撞模型 | 第64-67页 |
4.4.2 Kelvin碰撞模型 | 第67-71页 |
4.4.3 Hertz碰撞模型 | 第71-73页 |
4.4.4 Hertz-damp碰撞模型 | 第73-77页 |
4.4.5 改进的Hertz-damp碰撞模型 | 第77-8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隐式动力分析方法中碰撞参数取值 | 第82-94页 |
5.1 模态提取 | 第82-84页 |
5.2 阻尼参数 | 第84-85页 |
5.3 积分时间步长 | 第85-87页 |
5.4 自动时间步 | 第87-88页 |
5.5 碰撞参数取值 | 第88-93页 |
5.5.1 同种材料梁体间碰撞参数取值 | 第88-92页 |
5.5.2 非同种材料梁体间碰撞参数取值 | 第92-9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6.1 结论 | 第94-95页 |
6.2 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