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7页 |
1.1 研究背景概况 | 第17-18页 |
1.2 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1.2.1 历史建筑 | 第18页 |
1.2.2 功能置换 | 第18页 |
1.2.3 建构理论 | 第18-19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第20-24页 |
1.4.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0-23页 |
1.4.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3-24页 |
1.5 研究框架及方法 | 第24-26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5.2 论文框架 | 第25-26页 |
1.5.3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徽州传统民居形成的自然人文条件及发展保存现状 | 第27-38页 |
2.1 徽州民居形成的地域人文特征 | 第27-31页 |
2.1.1 徽州地域自然特征 | 第28-29页 |
2.1.2 徽州地域人文背景 | 第29-31页 |
2.2 徽州传统民居的形成与发展 | 第31-33页 |
2.2.1 干栏式阁楼与院落式合院的有机融合 | 第31-33页 |
2.2.2 徽州传统住宅分布状况 | 第33页 |
2.3 徽州传统民居保存现状 | 第33-35页 |
2.3.1 “标本”式保存 | 第33页 |
2.3.2 延续原有居住功能 | 第33-34页 |
2.3.3 功能置换 | 第34-35页 |
2.4 徽州传统住宅发展困境与机遇 | 第35-37页 |
2.4.1 发展困境 | 第35-37页 |
2.4.2 发展机遇 | 第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徽州传统民居特征性建构要素分析 | 第38-47页 |
3.1 材料的地域化呈现 | 第38-42页 |
3.1.1 材料的二元特性 | 第38-39页 |
3.1.2 材料的地域性 | 第39-42页 |
3.2 空间的基本形态与组合逻辑 | 第42-44页 |
3.2.1 徽州传统民居的空间基本组成 | 第42-43页 |
3.2.2 徽州民居空间要素的特殊性 | 第43-44页 |
3.3 场所精神与建构 | 第44-46页 |
3.3.1 徽州民居形态形成的地形地貌特点 | 第44-45页 |
3.3.2 场所精神对于非物质性要素的固化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徽州传统民居功能置换的相关性研究 | 第47-57页 |
4.1 徽州传统民居功能置换的影响因素 | 第47-48页 |
4.1.1 社会家庭结构的变化 | 第47页 |
4.1.2 产业经济模式的转型 | 第47页 |
4.1.3 主流文化倾向的改变 | 第47-48页 |
4.2 功能置换的形式及功能定位 | 第48-52页 |
4.2.1 功能置换的形式 | 第48-49页 |
4.2.2 功能置换的定位 | 第49-52页 |
4.3 徽州传统民居功能置换的意义 | 第52-54页 |
4.3.1 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52-53页 |
4.3.2 建筑的有机更新 | 第53页 |
4.3.3 推动区域的复兴 | 第53-54页 |
4.3.4 提升文物的价值 | 第54页 |
4.4 徽州传统民居功能置换现存问题 | 第54-56页 |
4.4.1 传统民居的文化价值的界定 | 第54-55页 |
4.4.2 传统民居产权的归属问题 | 第55页 |
4.4.3 功能置换的策略性问题 | 第55页 |
4.4.4 建筑本身的问题 | 第55-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徽州传统民居改造中的材料表现与构造技艺 | 第57-80页 |
5.1 徽州民居中材料的使用频率分析 | 第57-61页 |
5.2 改造中常见材料的物质性能 | 第61-65页 |
5.2.1 传统材料的物质性能分析 | 第62-63页 |
5.2.2 现代材料的物质性能分析 | 第63-65页 |
5.3 改造中材料的色彩协调与质感表征 | 第65-69页 |
5.3.1 色彩的协调 | 第65-67页 |
5.3.2 常用材料的质感表征 | 第67-69页 |
5.4 材料的技艺与表现 | 第69-73页 |
5.4.1 肌理 | 第69-71页 |
5.4.2 构造 | 第71-72页 |
5.4.3 新旧肌体的交接方式 | 第72-73页 |
5.5 不同材料组合模式 | 第73-75页 |
5.5.1 新旧并置与套叠 | 第73-74页 |
5.5.2 现代元素的点缀 | 第74页 |
5.5.3 材质的混合拼贴 | 第74-75页 |
5.6 结构的建构策略 | 第75-79页 |
5.6.1 原有结构加固 | 第75-77页 |
5.6.2 局部替换构件 | 第77-78页 |
5.6.3 附加结构体系 | 第78-7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徽州传统民居改造中的空间重构与场地认知 | 第80-97页 |
6.1 适应新功能要求的空间几何概形的变化 | 第80-85页 |
6.1.1 添加与修补 | 第81-82页 |
6.1.2 植入与包络 | 第82-83页 |
6.1.3 分割与融合 | 第83-85页 |
6.2 适应新功能要求的空间“质”的变化 | 第85-90页 |
6.2.1 采光、视线的改善 | 第85-86页 |
6.2.2 空间的异质 | 第86-90页 |
6.3 流线层级变化体验的丰富 | 第90-93页 |
6.3.1 (渔梁)观澜山舍 | 第90-92页 |
6.3.2 (碧山)猪栏二吧 | 第92-93页 |
6.4 改造中场地的认知 | 第93-96页 |
6.4.1 地形要素对改造的影响 | 第94-95页 |
6.4.2 景观要素对改造的影响 | 第95-9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7-107页 |
7.1 改造中应关注的两组概念 | 第97-98页 |
7.1.1 原真性和解释性 | 第97-98页 |
7.1.2 历时性和共时性 | 第98页 |
7.2 徽州民居功能置换的改造原则 | 第98-100页 |
7.2.1 整体设计的原则 | 第98-99页 |
7.2.2 生态友好的原则 | 第99页 |
7.2.3 文脉延续的原则 | 第99页 |
7.2.4 与时俱进的原则 | 第99-100页 |
7.3 现有改造的不足 | 第100-101页 |
7.3.1 改造多集中在室内的翻新 | 第100页 |
7.3.2 自主营造模式下缺乏横向统筹 | 第100-101页 |
7.4 改造的方法扩展 | 第101-105页 |
7.4.1 寻找历史的连接 | 第101-103页 |
7.4.2 由营造/形制转向为更为多元的建筑形态构成 | 第103-104页 |
7.4.3 新材料的使用与建构手法的突破 | 第104-105页 |
7.5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105-106页 |
7.5.1 研究的不足 | 第105-106页 |
7.5.2 研究展望 | 第106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