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4.3 国内外现状总结 | 第17-19页 |
1.5 研究内容、方法、框架 | 第19-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实践分析 | 第22-4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2.1.1 慢行交通 | 第22-23页 |
2.1.2 慢行空间 | 第23页 |
2.1.3 城市慢行空间景观 | 第23-24页 |
2.2 慢行活动特征 | 第24-25页 |
2.2.1 有限的出行距离 | 第24页 |
2.2.2 一定的出行环境 | 第24-25页 |
2.2.3 灵活的出行形式 | 第25页 |
2.2.4 固定的出行习惯 | 第25页 |
2.3 慢行空间系统的景观类型划分 | 第25-29页 |
2.3.1 商业类慢行景观 | 第25-26页 |
2.3.2 居住区类慢行景观 | 第26页 |
2.3.3 历史文化类慢行景观 | 第26-27页 |
2.3.4 自然风景慢行景观 | 第27-28页 |
2.3.5 文教慢行景观 | 第28页 |
2.3.6 交通枢纽慢行景观 | 第28-29页 |
2.4 慢行空间系统景观的构成要素分析 | 第29-30页 |
2.4.1 慢行景观单元 | 第29页 |
2.4.2 慢行景观廊道 | 第29-30页 |
2.4.3 慢行景观节点 | 第30页 |
2.5 慢行空间系统的景观功能 | 第30-31页 |
2.5.1 满足城市健康发展的需求 | 第30页 |
2.5.2 改善慢行者的心理状况 | 第30-31页 |
2.5.3 保障慢空间的生态平衡 | 第31页 |
2.6 慢行空间系统的景观特性 | 第31-32页 |
2.6.1 开放性 | 第31页 |
2.6.2 多样性 | 第31页 |
2.6.3 审美性 | 第31-32页 |
2.6.4 活力性 | 第32页 |
2.6.5 独特性 | 第32页 |
2.7 案例分析 | 第32-41页 |
2.7.1 美国慢行空间体系分析 | 第32-34页 |
2.7.2 杭州市慢行空间体系分析 | 第34-36页 |
2.7.3 毕节市慢行系统规划 | 第36-38页 |
2.7.4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交通系统规划实践 | 第38-40页 |
2.7.5 经验与启示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城市慢行空间系统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内容 | 第41-60页 |
3.1 城市慢行空间系统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原则 | 第41-42页 |
3.1.1 系统化原则 | 第41页 |
3.1.2 人本主义原则 | 第41-42页 |
3.1.3 生态优先原则 | 第42页 |
3.1.4 多样性原则 | 第42页 |
3.1.5 特色性原则 | 第42页 |
3.2 城市慢行空间系统的景观规划与设计策略 | 第42-43页 |
3.2.1 从宏观到微观 | 第42-43页 |
3.2.2 从整体到局部 | 第43页 |
3.3 城市慢行空间网络体系构建 | 第43-50页 |
3.3.1 面状慢行单元的划分 | 第44-45页 |
3.3.2 慢行廊道划分 | 第45-49页 |
3.3.3 慢行节点的中转 | 第49-50页 |
3.4 城市慢行空间的景观体系构建 | 第50-56页 |
3.4.1 自然、人工两种景观构成的静态要素 | 第50-55页 |
3.4.2 构成慢行空间景观的动态要素 | 第55-56页 |
3.5 城市慢行空间的景观设施设计内容 | 第56-60页 |
3.5.1 交通类设施 | 第56页 |
3.5.2 休憩类设施 | 第56-57页 |
3.5.3 环境卫生类设施 | 第57页 |
3.5.4 导视类设施 | 第57-59页 |
3.5.5 照明类设施 | 第59-60页 |
第四章 石家庄市一环内的慢行空间景观设计应用 | 第60-82页 |
4.1 石家庄市一环内的背景概况 | 第60-63页 |
4.1.1 区位特征 | 第60页 |
4.1.2 基地概况 | 第60-61页 |
4.1.3 用地现状 | 第61-62页 |
4.1.4 道路状况 | 第62-63页 |
4.2 石家庄市一环内慢行空间系统的景观现状分析 | 第63-66页 |
4.2.1 景观优势与发展潜力 | 第63-65页 |
4.2.2 慢行空间景观现状的劣势与不足 | 第65-66页 |
4.3 慢行空间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 | 第66-82页 |
4.3.1 慢行单元的景观设计 | 第66-68页 |
4.3.2 慢行廊道的景观设计 | 第68-79页 |
4.3.3 慢行节点的景观设计 | 第79-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附录 A设计展板 | 第87-89页 |
作者简介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