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掺氮碳纳米管的制备及其催化硝基苯加氢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硝基化合物加氢第10-11页
    1.2 加氢催化剂的发展第11-13页
        1.2.1 贵金属催化剂第11页
        1.2.2 非贵金属催化剂第11-12页
        1.2.3 非金属催化剂第12-13页
    1.3 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第13-17页
        1.3.1 碳纳米管简介第13-14页
        1.3.2 碳纳米管的制备及其生长机理第14-15页
        1.3.3 碳纳米管的性质及应用第15-16页
        1.3.4 掺氮碳纳米管第16-17页
            1.3.4.1 掺氮碳纳米管的制备第16页
            1.3.4.2 掺氮碳纳米管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第16-17页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第17-18页
        1.4.1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7页
        1.4.2 论文研究内容第17-18页
第2章 催化剂制备与表征方法第18-24页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18-19页
        2.1.1 实验试剂第18-19页
        2.1.2 实验仪器第19页
    2.2 催化剂制备第19-21页
        2.2.1 制备碳纳米管用Fe-Mo基催化剂的制备第19-20页
        2.2.2 CVD法制备碳纳米管第20页
        2.2.3 原位合成法制备掺氮碳纳米管第20页
        2.2.4 后处理法制备掺氮碳纳米管第20-21页
    2.3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第21-22页
        2.3.1 X-射线衍射第21页
        2.3.2 N_(2-)吸附脱附第21页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21页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21页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21页
        2.3.6 拉曼分析第21页
        2.3.7 真空红外表征第21-22页
    2.4 产物分析计算及催化剂性能评价第22-24页
        2.4.1 反应装置第22页
        2.4.2 硝基苯加氢反应步骤第22页
        2.4.3 产物分析计算方法第22-24页
第3章 不同方法制备的催化剂结构表征第24-35页
    3.1 实验部分第24-25页
        3.1.1 催化剂制备第24页
        3.1.2 催化剂的表征第24-25页
        3.1.3 催化剂物化性质评价第25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25-34页
        3.2.1 原位合成掺氮碳管第25-32页
            3.2.1.1 两种不同催化剂原位合成NCNTs比较第25-26页
            3.2.1.2 不同碳氮源对原位合成NCNTs的影响第26-28页
            3.2.1.3 不同制备温度对NCNTs的影响第28-32页
        3.2.2 CNTs的制备第32-33页
        3.2.3 后处理法制备掺氮碳纳米管第33-34页
    3.3 小结第34-35页
第4章 两种方法制备的掺氮碳管催化性能研究第35-45页
    4.1 实验部分第35页
        4.1.1 催化剂的制备第35页
        4.1.2 催化剂性能评价第35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35-44页
        4.2.1 催化剂的表征第35-42页
            4.2.1.1 TEM表征第35-37页
            4.2.1.2 BET表征第37-38页
            4.2.1.3 拉曼表征第38-39页
            4.2.1.4 XPS表征第39-42页
            4.2.1.5 真空红外表征第42页
        4.2.2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考察第42-44页
    4.3 小结第44-45页
第5章 掺氮碳纳米管吸附H_2理论计算第45-57页
    5.1 计算方法与建立模型第45-48页
        5.1.1 计算方法第45-46页
        5.1.2 建立模型第46-48页
    5.2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48-55页
        5.2.1 (5,5)型碳管及掺氮碳管分析第48-53页
        5.2.2 (8,0)型碳管及掺氮碳管分析第53-55页
    5.3 小结第55-57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57-59页
    6.1 结论第57-58页
    6.2 创新点第58页
    6.3 展望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4页
致谢第64-6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及专利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石墨烯对铜锆催化剂的改性及二乙醇胺常压脱氢的研究
下一篇:铑催化分子内环化合成吡咯并[1,2-a]喹啉类化合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