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工程论文--农业动力、农村能源论文--生物能(生物质能)的应用论文--植物能源论文

以甘薯粉分离乙醇—水体系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7页
 1 发展燃料乙醇的意义第14-16页
   ·缓解石油资源短缺第14页
   ·改善大气环境第14-15页
   ·推动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就业第15-16页
 2 国内外燃料乙醇的应用历史与现状第16-18页
   ·国外第16-17页
   ·国内燃料乙醇的使用与推广第17-18页
 3 乙醇的制备方法第18-20页
   ·合成法第18页
   ·发酵法制乙醇工艺第18-20页
     ·湿法发酵第19页
     ·干法发酵第19-20页
 4 无水乙醇的制备方法第20-25页
   ·共沸精馏法第21页
   ·萃取精馏法第21页
   ·膜分离法第21-22页
   ·吸附法第22-25页
     ·分子筛吸附法第22-23页
     ·生物质吸附法第23-25页
 5 利用薯类作为发酵原料和吸附剂生产燃料乙醇的优越性第25-26页
 6 研究的内容第26-27页
第二章 甘薯粉对乙醇、水的吸附性能研究第27-42页
 0 前言第2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7-32页
   ·材料与试剂第27页
   ·仪器与设备第27页
   ·试验原理第27-30页
     ·吸附的类型第27-28页
     ·反气相色谱法第28-30页
   ·试验方法第30-32页
     ·吸附剂的制备第30页
     ·色谱柱的制备第30-3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2-41页
   ·吸附剂与硅藻土色谱载体混合比例对水的保留时间的影响第32页
   ·硅藻土色谱载体对水和乙醇吸附性能的影响第32-34页
     ·净保留时间第33页
     ·吸附自由能变第33页
     ·吸附热第33-34页
   ·甘薯粉对水和乙醇吸附性能的影响第34-41页
     ·每克甘薯粉的净保留时间第34-36页
     ·分离因子第36-37页
     ·温度和粒度对吸附自由能变的影响第37-38页
     ·水和乙醇的吸附热第38-41页
 3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颗粒状甘薯粉吸附剂制备工艺优化第42-57页
 0 前言第4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2-45页
   ·试验材料与试剂第42页
     ·试验原料第42页
     ·试剂第42页
     ·仪器与设备第42页
   ·试验方法第42-44页
     ·颗粒状甘薯粉吸附剂的制备工艺流程第42-43页
     ·单因素试验第43-44页
     ·正交试验第44页
   ·测定方法第44-45页
     ·硬度的测定第44页
     ·乙醇的吸附量的测定第44-45页
     ·水的吸附量的测定第45页
   ·统计分析第4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5-56页
   ·单因素条件对颗粒状甘薯粉吸附剂硬度的影响第45-48页
     ·β-环状糊精的添加量对硬度的影响第45-46页
     ·黄原胶的添加量对硬度的影响第46-47页
     ·水的添加量对硬度的影响第47-48页
     ·润湿剂对硬度的影响第48页
   ·颗粒状甘薯粉吸附剂制备工艺条件的优化试验第48-56页
     ·试验因素对硬度的影响第48-50页
     ·试验因素对水的吸附量的影响第50-52页
     ·试验因素对乙醇吸附量的影响第52-54页
     ·最佳工艺参数的确定第54-55页
     ·验证试验第55-56页
   ·甘薯粉和颗粒状甘薯粉吸附剂对水和乙醇的吸附量的比较第56页
 3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四章 颗粒状甘薯粉吸附剂对乙醇-水体系的分离效果研究第57-62页
 0 前言第5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7-59页
   ·试验材料第57页
   ·主要仪器第57页
   ·试验装置第57-58页
   ·乙醇含水量的测定第58-5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9-61页
   ·不同进料浓度时甘薯粉的吸附透过曲线第59页
   ·甘薯粉和28号颗粒状甘薯粉吸附剂的吸附透过曲线第59-60页
   ·甘薯粉和颗粒状甘薯粉吸附剂的穿透时间和生产能力第60-61页
   ·扫描电镜分析(SEM)第61页
 3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第62-64页
 1 研究结论第62页
   ·甘薯粉对水和乙醇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第62页
   ·制备颗粒状甘薯粉吸附剂的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第62页
   ·颗粒状甘薯粉吸附剂的吸附性能的研究结果第62页
 2 本文的创新点第62-63页
 3 研究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1页
致谢第71-72页
作者简介第72-73页
 附件一:学习和工作经历第72页
 附件二: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2页
 附件三: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第72-73页
 附件四:在读期间获得的奖励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质糖化和乙醇发酵菌种资源的研究
下一篇:少、免耕和紫云英还田对水稻土微生物及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