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6-23页 |
1.2.1 虚拟单元构建的研究动态 | 第17-20页 |
1.2.2 考虑人因的虚拟单元构建研究动态 | 第20-22页 |
1.2.3 相关研究动态评述及启示 | 第22-23页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图及创新点 | 第23-2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24-25页 |
1.3.3 论文结构 | 第25页 |
1.3.4 主要创新点 | 第25-2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7-40页 |
2.1 虚拟单元生产方式相关理论 | 第27-30页 |
2.1.1 虚拟单元生产方式的概念 | 第27-28页 |
2.1.2 虚拟单元生产方式与其他生产方式的比较 | 第28-30页 |
2.2 虚拟单元构建相关理论 | 第30-35页 |
2.2.1 虚拟单元构建的问题描述 | 第30-31页 |
2.2.2 虚拟单元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31-32页 |
2.2.3 虚拟单元构建目标和考虑因素 | 第32-34页 |
2.2.4 虚拟单元构建策略和方法 | 第34-35页 |
2.3 虚拟单元构建的动态性 | 第35-38页 |
2.3.1 虚拟单元动态构建的必要性 | 第35-36页 |
2.3.2 影响虚拟单元构建的动态事件 | 第36-37页 |
2.3.3 虚拟单元动态构建过程 | 第37-38页 |
2.4 制造系统中资源类型与特征 | 第38-39页 |
2.4.1 资源的类型 | 第38页 |
2.4.2 虚拟单元制造系统中的劳动力资源特征 | 第38-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虚拟单元构建之人机双类资源分析 | 第40-52页 |
3.1 虚拟单元制造系统中的资源描述 | 第40-41页 |
3.2 工人的灵活性 | 第41-42页 |
3.3 工人的交叉培训 | 第42-45页 |
3.3.1 交叉培训的基本概念 | 第43页 |
3.3.2 交叉培训的评价指标 | 第43-44页 |
3.3.3 虚拟单元构建中引入交叉培训的意义 | 第44-45页 |
3.4 工人的学习效应 | 第45-51页 |
3.4.1 学习效应的基本原理 | 第46-49页 |
3.4.2 学习效应的应用及发展 | 第49-50页 |
3.4.3 虚拟单元构建中引入学习效应的意义 | 第50-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人机双类资源约束下的虚拟单元动态构建 | 第52-68页 |
4.1 人机双类资源约束下多周期虚拟单元动态构建机制 | 第52-54页 |
4.1.1 多周期虚拟单元动态构建的必要性 | 第52-53页 |
4.1.2 人机双类资源约束下的多周期虚拟单元动态构建过程 | 第53-54页 |
4.2 多周期虚拟单元动态构建模型 | 第54-58页 |
4.2.1 问题描述 | 第54页 |
4.2.2 假设条件 | 第54页 |
4.2.3 模型参数 | 第54-56页 |
4.2.4 虚拟单元动态构建模型 | 第56-58页 |
4.3 多目标遗传算法求解 | 第58-63页 |
4.3.1 初始解 | 第58-59页 |
4.3.2 编码和解码 | 第59页 |
4.3.3 Pareto排序 | 第59-60页 |
4.3.4 选择操作 | 第60页 |
4.3.5 交叉、变异操作 | 第60-61页 |
4.3.6 工人匹配计算 | 第61页 |
4.3.7 多目标决策机制 | 第61-63页 |
4.4 算例分析 | 第63-67页 |
4.4.1 算例的基础数据 | 第63-65页 |
4.4.2 算例的结果分析 | 第65-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案例分析 | 第68-81页 |
5.1 案例应用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68-71页 |
5.1.1 企业的总体概况 | 第68-69页 |
5.1.2 企业舾装作业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69-70页 |
5.1.3 案例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 第70-71页 |
5.2 案例应用过程及数据 | 第71-77页 |
5.2.1 案例应用的框架 | 第71-72页 |
5.2.2 案例应用的数据 | 第72-77页 |
5.3 案例应用结果及分析 | 第77-80页 |
5.3.1 虚拟单元动态构建结果 | 第77-79页 |
5.3.2 有效性分析 | 第79-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论文总结 | 第81-82页 |
研究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详细摘要 | 第92-96页 |